近日,崇明区一场高效的“救心接力”成功挽救了一位急性心肌梗死老人的生命。依托区域医联体协同救治体系和快速响应的绿色通道,从社区医生精准预警到二级医院成功手术,各环节无缝衔接,充分展现了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和应急救治能力的显著提升。
当天上午,陈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周晓明在养老院巡诊时,发现半卧在床的胡老伯呼吸费力,经询问后得知老人近两天出现后背部疼痛。周晓明医生高度警觉,立即安排心电图检查。远程心电图报告迅速回传,明确提示老人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社区医院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紧急联系120将患者转运至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崇明分院,并给予患者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及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扩张冠脉等关键急救措施。
患者抵达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崇明分院后,胸痛中心绿色通道立即开启。经快速评估,医疗团队在临时起搏器保护下为老人实施了冠状动脉造影,并成功开通了闭塞的血管。术后老人胸痛症状迅速缓解,转入心脏监护病房(CCU)接受后续治疗,目前恢复良好,生活如常。老人对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表达了由衷感谢。
专家介绍,心肌梗死救治的核心是尽早开通冠脉血管,以最大限度挽救心肌。这场生死时速的抢救,源于前期的精准预警和快速响应。由于来院前,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崇明分院通过“心电一张网”系统提前获取患者体征信息,心内科、急诊科、导管室多学科团队同步完成术前准备,使得这一抢救流程较传统模式缩短了近60%的时间。
这场“救心接力”的背后,是多方协同发力的结果。今年以来,区卫生健康委针对养老机构医疗资源薄弱问题,在全区布设家庭医生服务点,通过上门巡诊、健康管理、用药指导等织密了健康“防护网”,形成基层“哨点”预警、信息互联共享、救治精准高效的闭环格局,充分展现了医联体协作与医养结合的叠加优势。
下一步,区卫生健康委将持续深化医联体和医养结合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直达“家门口”,为“健康中国2030”贡献崇明实践。
责编:朱竞华、顾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