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苏州转学青浦终于办妥了,还是区里第一梯队的小学!”材料学博士吴伟舒了口气,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这位有着两个可爱女儿的“幸福理工男”,今年2月从苏州来到上海青浦,以“专家型”人才身份入职一家新材料企业。此前,孩子上学成了全家最犯愁的事,没想到青浦区人才子女就学的优待政策这么给力,从提交申请到有着落,仅用了一个月。
“接下来落户、买房都要提上日程,一家四口总算要在青浦扎下根了!”13年前从复旦博士毕业,在海外和外省市辗转多年的他,最终选择在青浦“安家”,这份浓浓的归属感,无疑是许多选择在青浦创新创业者的共同心声。
(一)
华为、美的、网易、安踏……随着越来越多知名企业、创新园区纷纷落地青浦,青浦在招才引才的竞速赛道上已迈入快车道,三年间两度迭代“青峰”人才政策,从1.0版到2.0版,细微之处见真章,新版“青峰”人才政策处处透着对人才“贴心贴肉”的服务温度。
“真没想到,刚到青浦就有了现成的落脚地。”几天前,应届毕业生小马从甘肃来到青浦,一落地就住进了厨卫齐全的青年人才驿站。“来之前在网上看到,应届生能免费入住青年人才驿站,这波贴心操作,实实在在暖到了我。”
就读于甘肃医学院护理专业的小马已被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录取,8月就要正式上岗,青年人才驿站免租金入住,正好帮她度过入职前的过渡期,“医院入职后有宿舍,刚踏入职场就把住的事儿解决了,心里踏实不少。”
住房,是青年人才来沪发展首先要面对的一道难题。青浦区直击这一痛点,以“青年人才驿站”与人才公寓为支点,构建起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2024年底,青浦首批“青年人才驿站”亮相。移动智地、盛青榕寓、盛青云驰等高端人才公寓,成了青年人才逐梦青浦的第一道“温暖港湾”。应届及毕业两年内的青年,凭上海单位的面试、录用或实习通知,就能在“上海12355”公众号申请免费住宿,单次最长3天,一年累计不超过15天。这场“及时雨”,稳稳接住了初来者心头的焦虑与不安。
不止于短期落脚,青浦对高层次人才的住房支持更显精准。中通快递的算法工程师赵江江最近就收到了一笔购房补贴,作为“青峰”高层次D类人才,这笔实打实的补贴令他满是获得感。
在青浦,给人才的“真金白银”支持从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口号。翻开“青峰”人才政策一览表,首栏的数字格外醒目:A到F类高层次人才,分别能拿到500万、300万、100万……不等的购房补贴。而对“青峰”顶尖人才,青浦更是拿出“上不封顶”的魄力——购房补贴与项目资助双管齐下,激励力度毫无保留。
“青浦区每年投入5000万元,专项用于刚毕业的大学生等青年人才的租房补贴。”青浦区人才工作局副局长张荣介绍,近三年,青浦年均安排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5亿元以上,也就是说,在青浦,不管是就职于百强企业,还是初创型企业,所有青年在政策补贴标准面前一视同仁。
为了让青年人才实现“居者有其屋”,青浦人才公寓总量已达3.2万余套,未来短期目标将筹措安居房源5万套,并同步在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周边打造科学家社区;在绿洲智谷建设青年人才社区;在青浦(长三角)留学人员创业园周边构建国际人才社区,为人才构筑“温暖家”。
(二)
好的人才政策,本质是要构建起一套覆盖人才成长全周期,推动人才与区域价值同频共振、互利共赢的生态系统。
“青浦2025年上半年GDP增长9.3%,位居全市第一。”在最近举行的青浦新城开发建设大会上公布的一组数据令人振奋,“全区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增长24%;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15.8%,科技服务业增长11.9%……各项指标增速均位居全市前列。”
大会首次明确,青浦新城作为青浦服务重大战略的“先手棋”与“突破口”,将锚定“长三角企业入沪第一站”的目标全速迈进。
“留美归国选择青浦创业,原因很直接。我们是专攻智能商用地面清洁机研发及制造的企业,选址对这类公司至关重要,青浦作为上海唯一与江浙接壤的区域,地理优势一目了然。”崔彧玮,美国马里兰大学计算神经学博士,多年前离开美国硅谷,选择来上海创业,将一手创立的汤恩智能研发总部落子青浦赵巷的长三角绿洲智谷,生产基地则设在江苏常熟,“中国有最好的工程师,长三角又有高端制造业最完整的产业链,这让我们产品迭代升级的速度超过了海外同行的好几倍。”
公司成立五年,汤恩智能的清洁机器人凭借操作简便、智能高效的特点远销欧美。崔彧玮坦言,公司的成长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赋能,“青浦相关委办局多次推荐我们参加各类创新大赛和路演活动,帮企业增加曝光度,目前公司已获多轮融资。”
让人才的“能力输出”与区域的“资源供给”构成闭环,这一点深植于青浦引才聚才的价值共生逻辑之中。
“即将出台的《青浦区关于支持乡村人才振兴引培激励办法》中,我们将首次引入‘柔性引才’机制。”张荣介绍,以往的人才扶持补贴政策,常将人才在本地缴纳社保等设为前置条件,而此次创新提出的“柔性引才”,将打破编制束缚与地域边界,转而以灵活机制聚智赋能,让人才智慧与企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
上海萨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彬,近来正忙着长三角番茄产业研究院的筹建。“我们计划聘请两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在青浦设立院士工作站。”吕彬说,一颗小小的番茄要串起全球智慧,同样离不开地方人才政策的助力,“国际顶尖专家来沪参与研发,国际旅费、住宿、实验室器材配套,再加上相应的劳务报酬,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类跨国顾问型人才,按以往人才标准,显然难以纳入优待政策范围。而“柔性引才”打破编制束缚,让这一难题迎刃而解。根据《青浦区关于支持乡村人才振兴引培激励办法》,对柔性引进的副高及以上人才,按企业支付税后劳务报酬给予50%补助;对在新技术等领域年度研发经费超30万元的涉农经营主体,按其研发经费的20%给予补助。
(三)
优质的人才服务,还体现在尊重人才的时间成本、精简流程,以“用户思维”为出发点,推动从“基础服务”向“增值服务”的跨越。
刷身份证、信息识别录入、自助拍摄证件照片......在与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一街之隔的西岑国际人才港,家住附近新池村的大一学生小赵借助全市首批投放的出入境拍照受理一体机,免去反复排队、填报表格等繁复流程,短短10分钟,一气呵成就完成了港澳通行证的申办。
西岑国际人才港是青浦区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重点企业和各类人才,重点打造的“一站式”人才服务综合体,设有多功能厅、青峰人才咖吧、暖心驿站等,同时提供人才服务、政务帮办、出入境证照办理、24小时自助服务、共享空间等多项功能。
“户籍办理、婚姻登记、医保报销、房地产交易等在这里都可以一门式受理,而且还面向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以及深圳龙岗建立跨域协作机制,开展相关远程服务。”青浦区人才工作局局长徐川介绍:“西岑国际人才港集成了433政务服务,帮助人才一站式受理‘少跑路’,远程式协作‘就近跑’,全流程代办‘不用跑’。”
国际人才港落户金泽镇西岑地区,最直接的受益者当属周边企业。“我们今年计划引进130名大学生,其中不少人符合落户条件。过去办理人才落户,得先跑镇里、再跑区人才服务中心,落户后还要去派出所办户口本,如今西岑国际人才港让‘跑多扇门办一件事’变成了‘进一扇门办多件事’,便捷度大幅提升。”金发科技华东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朱月东说:“尤其是以往办理部分人才引进手续,得驱车四五十公里到市区,现在人才本人和企业人力专员来到这里,一天基本能办完所有手续。”
西岑国际人才港将“一门式”政务服务送到企业门口,还只是青浦城市公共配套不断完善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青浦的城市能级不断提升、产业能级持续跃升、公共服务迭代加速,特别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高端装备制造,三大千亿产业的集聚,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区域创新浓度不断攀升。
此外,在教育方面,除了已有的复旦附中青浦分校外,上海中学、上外附中等合作办学项目也在稳步推进;医疗方面,红房子医院已建成启用,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3月份结构封顶,儿童医院示范区医学中心年内将开工。
交通方面,内外交通路网显著优化,示范区城际线全线开工,从虹桥枢纽经水乡客厅再到苏州、嘉兴,预计2028年建成通车;沪苏湖高铁练塘站去年底已经投用,轨交17号线延伸至西岑去年11月通车,2号线西延伸今年年底通车;G15抬升扩容,从双向6车道拓宽为8车道,目前已完成林地搬迁,G50改扩建项目从双向4-6车道拓宽为8车道,年内开工。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今年上半年青浦人才落户增长了31.4%,其中留学生的落户增长了31.6%,全区的人才总量接近22万。”如今的青浦,正全力打造高端人才的汇聚之地、科创人才的承载地、青年人才的筑梦地。青浦区区长金晓明表示,“青浦将努力让每一位人才拥有‘如鱼得水’的发展环境、‘如沐春风’的服务体验、‘如归故里’的乡土温情!”
来源:话匣子
编辑:胡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