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长三角许多湖泊,都曾有人类生活的古村落……丨闵行情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7-30 22:09:05

马桥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马桥文化时期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结构?
马桥文化
如何影响了本地区历史发展的方向,
它与现代社会的形成有什么联系?
……
追寻马桥文化的探索步伐依然应该延续。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七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的少年来诵读《追寻马桥文化今天,你将听到的是《第三章 和谐共生——马桥文化的环境与聚落》《东海岸线上的村落——马桥遗址》(节选)。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与活动的场所,它所蕴含的资源是人类利用从而维持自身生存的源泉。当研究考古学文化时,环境背景的变迁和作用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理环境构成了一个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自然基础。方兴未艾的植物考古学和动物考古学等手段,为重建过去的动植物景观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法。马桥文化先民在聚落空间分布、聚落内部布局等方面形成了适应其赖以生存自然环境的文化特色,从而营造了和谐共生的人地关系。

东海岸线上的村落——马桥遗址

地貌是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全新世以来作为马桥文化主要分布区域——长江三角洲发生过巨大的地貌转变,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必定对过去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考古发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许多遗址都位于现代湖泊之下。比如,1934年,慎微之先生正是因为大旱之后湖中水位大幅降低,从而在干涸的湖底拾得了许多石器,从而发现了钱山漾遗址(图3—1)[1]。而1958年,上海地区也曾从淀山湖打捞出许多新石器时代遗物[2]。苏州地区独墅湖遗址澄湖遗址则是通过考古发掘确认的湖底遗址。独墅湖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是一个小面积的淡水湖。2001年,由于苏州工业园区二期工程开发,对于园区境内的独墅湖东北部水域湖底发现的水井、灰坑等遗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824个遗迹单位,其中古代水井379个,古代灰坑445个,出土并修复完整的器物有155件,其他还有大量陶瓷器碎片、木吊桶碎片、陶井圈和井砖以及陶井栏,时代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一直到宋代(图3—2)[3]。澄湖与独墅湖相邻,面积约45平方公里。早在1974年就在澄湖西岸围湖造田过程中,发现了150多口古代水井,被称为“澄湖古井群”。2003年,由于苏沪公路建设用地的需要,在澄湖的东北部围湖1.5万亩,水抽干后,露出湖底,进行了又一轮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共清理各类遗址872个,有灰坑、水井、房址、水沟、池塘、水田等遗迹,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宋代[4]。独墅湖遗址和澄湖遗址都曾发现过马桥文化时期的遗存和遗物。

图3—1 慎微之钱山漾遗址调查发现的石器

图3—2 江苏苏州澄湖遗址

这些考古发现证明,在长江三角洲一些低洼区域,甚至湖泊的底部都曾经有人类生活过的古村落。后来,由于地貌的变迁,水陆转变,这些低洼地区积水成湖,人类开始转移到其他地方生活。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地势较低的湖区可能都曾经有人类居住过,只是由于后来地貌的变迁,被水淹没,成了现在湖区的一部分。

长江三角洲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处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它是一个还在不断发育中的现代三角洲。在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中,原来的海岸线则伴随着岸线的东移,逐渐转变为适于人类居住的场所。因为沧海桑田变化,也为人类提供了新的居住地。马桥遗址的发现,即体现了早期人类活动随着海岸线的变迁不断扩张的过程。

[1]慎微之:《湖州钱山漾石器之发现与中国文化之起源》,《吴越文化论丛》,江苏研究社,1937年。
[2]青浦县文物调查工作组:《青浦县淀山湖新石器时代文物的初步调查》,《文物》1959年第4期。
[3]朱伟峰:《独墅湖遗址发掘报告》,《苏州文物考古新发现》,古吴轩出版社,2007年。
[4]丁金龙:《苏州澄湖遗址发掘报告》,《苏州文物考古新发现》,古吴轩出版社,2007年。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七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的少年来诵读《追寻马桥文化》。筚路蓝缕,以启后学,本书致力于全面收集马桥文化发掘及研究的成果,多视角地展现马桥文化的特点。本书既是向马桥文化命名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的献礼,也希望它能成为未来研究的基石,引起学者们对马桥文化更多关注,共同推进学术的不断发展。

2025年7月起,第二十七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 赵心允
编辑:汤婧娴

初审:张瑾欣(实习)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