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检察 > 文章详情

“三三三”工作法引领高质效综合履职 | 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典型事例

转自:上海检察 2025-07-30 18:21:20

“三三三”工作法引领高质效综合履职

坚决筑牢金融安全与反腐防线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

第三检察部党支部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第三检察部承担着辖区经济金融犯罪与职务犯罪检察工作。近年来,该部党支部紧紧围绕“筑牢金融安全与反腐防线”工作主线,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服务保障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通过创新实践“三三三”工作法,着力锻造党员干警的思想根基、专业素养与纪律作风,全面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凝聚力、攻坚战斗力与创新驱动力,形成党建领航与业务攻坚双引擎驱动模式,以高质效综合履职筑牢金融安全与反腐防线。

以“三维融合” 锚定互融互促

组织融合凝聚法治“共同体”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检察机关党建工作联建联创实施意见(试行)》,先后与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党支部、虹口区纪委监委第二党支部、上海证券交易所“两委”党支部、中国邮政上海市分公司纪委办公室党支部等党组织,共同开展“戏剧党课”“‘五学’联学”“一案双评”、签订共建协议书等多种形式的主题党日活动,携手并进,强化打击金融犯罪的政治担当,为金融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履职融合打造“金融检察示范样本”。发挥区域协同优势,与长三角地区检察机关开展办案协作。办理的王某某、张某某等人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入选《长三角法治案例精选》一书。发挥党建优势,办理了一批重大案件以及本市首例“职业闭店人”等新类型案件,同步做好追赃挽损。打造支部“银保先锋”党建品牌和“慧检金锐”文化品牌,出台“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十大举措”,发布“办理保险诈骗犯罪案件检察白皮书”,加强对各类经营主体的依法平等保护。

监督融合破解新型隐性腐败难题。组织开展“治理攀高峰,机关当先锋”行动,激励党员在全力做好金融领域隐蔽性腐败问题答卷中创先争优。办理涉非法期货交易的沈某某、郑某某贪污案,被评为最高检第四十七批指导性案例,撰写的案件退回补充调查提纲获评全国检察机关刑事检察优秀释法说理法律文书。所办全市首例违法所得没收案,荣获首届上海检察机关优秀出庭;办理的职务犯罪案件连续三年在上海检察机关“惩治群众身边的腐败优秀案(事)例评比中上榜。

以“三项机制”聚力高质效办案

以“党建引领专业化研究机制”突破实践梗阻。围绕小额贷款行政监管与刑事责任、保险诈骗法律适用、涉虚拟货币相关犯罪法律适用、非法代理维权金融黑灰产等新情况新问题,成立“银保先锋”研究小组,组织党员干警攻坚克难,多次开展实务研讨,形成多项研究成果,有效破解办案中的实践梗阻。党支部书记亲自挂帅,带领党员骨干深入调研,完成最高检应用理论研究课题、上海市金融法学会课题等,相关调研成果在《中国检察官》上发表。

以“党建联建创多方联动机制”,绘制综合履职“新蓝图”。紧紧依靠检察一体化机制优势,积极探索跨单位“支部共建+人才共育+业务共促”模式,牵头组建涉外法治工作团队,由支部书记担任召集人,联合区检察院举办“跨境重罪案件办理刑事实务与理论面面观”研讨会,共同推进涉外检察工作。参加上海外滩金融检察综合履职基地实质化运作座谈会,联合辖区检察院积极探索建立金融检察综合履职机制。

以“党建赋能创新驱动机制”打造“智慧检务”新标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检察业务深度融合。在办理相关非法集资案件时,支部组织力量引入基于图搜索的统计方法、神经网络,高效精准对涉案百余个银行账户完成穿透式审查,还原完整资金交易链路,在深挖资金脉络中发现洗钱犯罪线索,并实现有力追诉,充分展现了党建引领下的业务创新能力。

以“三型队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建设学习型团队,提升支部组织力。党支部将学习型团队视为坚固基石,紧扣“新时代检察工作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综合司法保护能级”等核心主题,严谨实施学习制度。融合“集中学”与“自主学”,同步推进“交流学”与“研讨学”,确保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创新推出的“学习课”“交流课”和“治理课”,不仅发挥了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和办案组组长的“头雁效应”,还通过与高校、企业和社区的合作,实现了检察实践与理论思考的深度融合,提升了支部的组织力。

选树榜样型人才,提升支部战斗力。近年来,党支部组织委员多丽华同志先后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巾帼建功标兵、最美退役军人等市级殊荣。在榜样的引领下,支部干警在参与司法解释起草、指导性案例编纂、办理重大案件等方面表现出色,为解决法律适用争议提供有力支持。

打造专家型人才,提升支部创造力。党支部坚持让党员骨干奋斗在业务一线、示范在重要工作、作用发挥在办理大案要案,引领专家型人才培育。通过入选国家级专业人才库、获评各类检察人才称号,以及参与中国犯罪学学会、市检察院等重点研究课题,党支部在提升创造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此外,通过发表专业文章、参与编写书籍,实现了业务工作与队伍建设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