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文章详情

一到关键时候,就想跑厕所?原因找到了!

转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2025-07-30 18:19:02

考试铃还没响,肚子先擂起了鼓;聚光灯刚亮起,肠道突然闹着要离场 —— 这些让人想找地缝钻的瞬间,你是不是也遇见过?可别先怪自己心理素质脆弱,这背后藏着个更普遍的原因。很多人,尤其是20-40岁的青壮年,都在悄悄被它缠上呢。

这位捣蛋鬼就是肠易激综合征。全球约10%-15%的人群都被它影响过。今天就来告诉大家怎么应对它。

01

肠易激综合征的特点

肠易激综合征的核心表现颇具特点:反复腹痛或腹胀,排便后症状缓解,同时伴随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这些症状往往持续半年以上,最近三个月每月至少发作三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症状恼人,但肠道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经过胃镜、肠镜等系统检查排除了肿瘤、炎症性肠病等),更像是肠道神经系统”过度敏感”的表现。

02

 为什么会得肠易激综合征

这种“敏感”源于大脑与肠道之间复杂的“热线联系”——脑肠轴。当我们面临压力时,大脑会释放应激激素,这些化学信使不仅能让我们心跳加速,还会直接刺激肠道加速蠕动。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而言,这种反应被明显放大:他们的肠道不仅运动异常,还变得过分敏感,连正常蠕动都可能被感知为疼痛。研究发现,约60%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形成“压力加重肠道症状,肠道不适又加深焦虑”恶性循环。

除了心理因素,日常饮食常常成为症状的直接诱因。某些食物成分如FODMAPs(可发酵的低聚糖、二糖、单糖和多元醇)在小肠难以吸收,进入结肠后被细菌发酵产气,引发腹胀、腹痛和排便改变。

常见的“肇事者”包括:洋葱、大蒜、豆类、乳制品(对乳糖不耐受者)、苹果、梨等……辛辣食物、油炸食品、咖啡因和酒精则通过刺激肠道黏膜或改变蠕动节律诱发症状。此外,约25%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发生于某次急性胃肠炎之后,这可能与感染导致的肠道神经敏感性改变有关。而女性在经期前后激素波动也可能是导致其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加重原因之一。

03

如何科学应对

饮食管理是基础。建议用两周时间记录饮食与症状关系,找出个人的“触发食物”,绘制“食物耐受地图”。比如先严格避免可疑食物2-6周,待症状平稳后,像科学家做实验般逐一重新引入,观察记录肠道反应。

对腹泻型患者,可溶性纤维(如燕麦、香蕉)有助于稳定肠道内容物。

便秘型患者则需增加不溶性纤维(全谷物、芹菜)并保证充足饮水。

实践中的小技巧也很实用:采用"小而频"的进餐方式减轻肠道负担;避免碳酸饮料和口香糖以减少吞气;记录"饮食-症状"日记精准识别诱因。

压力调节同样关键。面对重要场合,可以尝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这个简单技巧能快速平复紧张的自主神经。

长期来看,每周保持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或进行正念冥想,都有助于建立更稳定的身心状态。

当症状明显时,适当用药可以提供帮助。解痉药如匹维溴铵能缓解肠道痉挛;洛哌丁胺控制腹泻;益生菌制剂可能通过调节菌群平衡改善症状;在医生指导下,低剂量抗抑郁药有时也能发挥调节肠道敏感性的作用。但要注意,如果出现体重下降、夜间痛醒、血便等“警报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虽不会癌变,但会显著影响生活质量。通过饮食管理、压力调节和适当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找回肠道的“节奏感”。

记住,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心理素质差”,而是身体在发出需要调整的信号。理解它、管理它,你就能在重要时刻保持最佳状态。

作者:张宁萍

点击“阅读原文”

警惕,体检单上的"钙化"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