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创企业正规模化“走出去”,产业合作模式、出海路径也正在发生新的改变。7月29日,在“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指导下,由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办的“创·在上海”产业创新创业DEMO DAY上,围绕“出海”等热点话题,业内专家、企业等聚集一堂“头脑风暴”。同时,活动还通过创新成果展示、产融资源精准对接等为企业成长提供助力。
不光把工厂“建出去”,更是把能力“嵌进去”
现场,不少大企业代表分享了各自的“出海”经历。
“产品全球化要更懂当地需求,打造更贴合本地化的产品;能力全球化意味着不光把工厂‘建出去’,更是把能力‘嵌进去’,通过构建全球生产网络,提升区域市场的响应速度和供应链效率。”格创东智(上海)工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辉为大家带来了“TCL集团出海图谱”的主题分享,为与会代表详细阐述了TCL集团的全球化战略。
TCL集团自1999年出海以来,经历了从产品全球化到能力全球化再到产业链全球化的三大跃迁。TCL旗下工业AI智能科技企业格创东智,紧随 TCL 集团出海战略。王辉表示,产业链全球化是承担起链主责任,要一起推动国内供应链联合出海。
作为“链主”企业,格创东智通过自研工业 AI 大模型平台“章鱼智脑 Agentic AI 平台”、绿色低碳平台“智慧能碳大脑”,赋能集团全球产业链。据悉,未来,TCL将重点突破工业 AI 大模型、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
国内科创企业已从“产品出海”迈向“生态出海”。 上海库曜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强作为“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优胜企业代表,在现场讲述了科创企业成长和出海之路。
作为一家专注于涂层解决方案、界面化学及界面材料研发与应用的创新型企业,库曜以创新研发为核心驱动力,短时间内斩获30余项发明专利,其产品凭借领先技术在多领域获得终端用户的技术认证。
谈及出海,王国强认为,“跟随”也是一种策略,“我们目前是跟着供应商一同‘出海’的。但同时,近年来也在积极进行海外供应商的拓展。”他说。
会上专家认为,如今,中国企业逐步实现了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从“业务出海”向“组织出海”的蜕变。
聚焦“出海”提供一站式跨境赋能服务
本次活动由位于浦东张江的上海科威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承办。记者了解到,该机构由清华大学发起成立,是中国高校在国际技术转移领域最早设立、规模最大的以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服务机构之一。
现场,上海科威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商业拓展部主管李夏作了题为“重构出海逻辑 中企全球化试验场”的主题分享,为与会代表详细解析了科创企业出海路径探索及实践经验。他指出,对科创企业而言,“订单”不是出海的唯一条件,在不同阶段,面向不同国家,要采用不同的出海策略,可通过“调研-试水-找关键人”三步走,降低出海成本。
“我们为国内有出海需求的企业提供一站式跨境赋能服务,”李夏透露,为助力中国绿色科技企业、AI与智能制造企业和氢能企业“走出去”,科威还将于今年下半年陆续组织分别前往印尼、日本、阿联酋、德国和巴西的行业深度考察。
针对科创企业出海风险及应对措施,来自北京国枫(上海)律师事务所的朱雨辰律师建议,科创企业应当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和出海业务合规管理体系,并且要注意境内海外管理融合,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包括政府部门、NGO、专业中介机构及法律服务机构等外部资源,在企业出海征途中为企业共同构筑起一道坚固的规避风险的“防火墙”。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表示,本次“创·在上海”产业创新创业DEMO DAY活动为大企业、科创企业、投资机构、服务机构等产业链各方要素搭建一个高效交流对接的平台。
活动现场,上海经海纬象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上海纤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氢锐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飞聚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四家优秀科创企业也轮番亮相,分别带来了精彩的项目路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