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闪闪新农人丨顾永豪:00后“农民伯伯”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青春华章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7-30 17:44:34

在奉贤区庄行镇新叶村的上海腾达兔业专业合作社,时常有中小学校的学生到此开展研学活动。在合作社特地设置的开放式喂养区,学生们可以与兔子近距离接触,摘取绿草和嫩叶,一边投喂小兔子,一边听科普介绍,“这个品种叫‘虎皮黄’,皮毛专门用来做黄呢子大衣;这个叫‘青紫蓝兔’,不像常见的白兔子红眼睛,它的眼睛是黑色的,这种兔子专门用来做眼科实验的……”为他们介绍的,是合作社副理事长,也是一名年轻的00后“农民伯伯”顾永豪。

这几年,在奉贤乃至上海新型职业农民的圈子里,顾永豪的名号越来越响亮。不仅是因为他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还因他能将各种奇思妙想付诸实践。2021年,大学毕业的顾永豪回到了父亲经营的合作社,开启了属于他的农业“科技革命”,从养兔子到种稻米,从自动化养殖到数字农业,改造无人农机、打造全自动育秧工厂。同时,也做起农文旅结合,开展劳动教育、做农场观光旅游、开农家乐,推动三产融合,不断深入探索农业产业创新发展。

从校园到田野的蜕变

顾永豪记事起,家里就是养兔子的。“小时候条件艰苦,兔子窝非常简陋,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爷爷和爸爸在手工清理兔粪,那种味道到现在还记得。”“酸爽”,顾永豪用这样一个词形容,这让年幼的他对传统农业有了一些抵触。

幼时,他常跟着父亲去卖兔子。“那时候我父亲骑着自行车,后座左右放两个铁笼装兔子,就这样来回一趟要三个小时,非常辛苦。”后来到了上学的年纪,顾永豪去镇里读书,尽管节假日还会回到家乡,也会到合作社帮着父亲做一些事情,但那时的他还未曾有过投身农业的想法。

随着家乡新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破旧的自然村落变成了整洁的集中化小区,新增的耕地面积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顾永豪过去对于农村、农业的传统印象发生转变,他不再觉得干农业是一件让自己抵触的事情,反而对未来的农业和农村充满期待。而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合作社的工作也需要更多年轻血液的注入,在父亲的鼓励下,他下定决心回到农村,从头开始,在合作社学习成为一名新农人。

2020年,意外地成为顾永豪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当时还是大学生的他,因为在家上网课,这段居家时光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农业世界的大门。“只要不上课,我都是在合作社里,从最基础的开始学起。”顾永豪回忆。那些日子里,他跟着合作社里的50后、60后、70后们一起劳作,熟悉合作社的生产操作流程。他虚心请教,认真学习,不仅增长了许多农业知识,也拓宽了自己的思维。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各类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培训,不断提升自己。

这段经历,让顾永豪对农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他意识到,传统农业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但在新时代,只有结合现代科技和创新思维,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要把自己所学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运用到合作社的农业生产中。

“合作社员工大部分年纪都比较大,他们做事中规中矩,主要是求稳。我就不一样,不仅跟他们学习,我还希望把自己的想法和一些新技术运用到合作社的农业生产上。”2021年夏天,大学毕业的顾永豪回到合作社,在乡村田野间挥洒自己的汗水,运用自己的智慧。

用科技点亮农业的未来

如今,合作社处处都有顾永豪积极拥抱农业科技的成果。在办公室,一块块屏幕组成实时监控系统,包括兔子养殖场、稻田、蔬菜温室在内的各个角落都一览无余。在与铁塔公司和通讯公司合作搭建这套系统时,他也积极参与和出谋划策。现在,点点鼠标就能实时监测每只兔子、每块稻田、每棵蔬菜的生长状况,发现问题也能更及时地解决。

合作社的兔子养殖场内干净整洁,没有明显的异味,环境较之过去有了明显的改善。智能系统将兔舍内的温度和湿度时刻保持在最适合兔子生长的状态。兔舍一角,两台机器人正在待命。“我记得以前养兔子,每天都要半夜三更或者凌晨起来喂兔子,非常辛苦。现在有了机器人,设定好时间,机械臂就能自动抓取饲料,进入兔舍喂食兔子,全程不需人工介入,准时高效。”

兔粪清理在过去是一个难题,而现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兔粪会由兔笼下方的传送带,直接传送至发酵场地,经过发酵处理后的兔粪成为水稻种植的优质天然有机肥。控制室内,顾永豪鼠标一点,就能看到兔粪处理场的情况,过去手工清理兔粪的场景成为历史。

当下,兔子养殖已成为合作社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一环。兔粪养殖蚯蚓、蚯蚓粪作有机肥料浇灌水稻、水稻收割后种植苜蓿草、苜蓿草喂兔子,每一步都彰显着自然循环的智慧。合作社基地内的500亩水稻全部施用兔粪有机肥,生产出的大米更优质,因此也被称为“兔稻米”。这种“种养结合”的模式促进了合作社自身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不仅有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更提升了经济效益。

2024年,顾永豪在合作社里打造了一座现代化自动育秧工厂。一眼望去,看到的是由四条机械臂、一条流水线、一台洗盘机、一台水稻自动加种机和八台多层循环运动式育秧设备组成的复杂系统。每台育秧设备高5.5米,共10层,仅一台设备单次就可育秧1500盘,足够覆盖500多亩水稻田。“目前合作社稻田约500亩,只需一次育秧即可全部完成。”顾永豪说。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他对于育秧工厂的流水线速率、内部温度湿度、灯光数据的调节以及机械臂的调试都更为精准、娴熟。“育秧周期缩短后,合作社每年能服务的水稻面积也能够增加到3000亩左右,这样就能为更多农户提供育秧服务。”

拓展融合让农业更有价值

经过几年的工作学习,顾永豪逐渐领悟到,现代农业的本质在于现代生产要素的运用,而非简单追求规模。这些生产要素不仅涵盖智能化系统等硬件设施,还包括农业营销策略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等软实力。

他打造出一个集农产品展示、体验、会务、餐饮于一体的农业展示平台,将农场变成大型农业科普基地,与学校合作,开展农耕体验活动,培养新青年对农业的理解和信心。不仅提供研学、文旅、餐饮和农家乐等多元化服务,还能通过这些服务所带来的收益,反哺农业生产和农场的现代化改造,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创造出更为丰富的价值。

在原先的育秧温室,抬头看去,是培育在“空中”的草莓,中间的操作台种植各类多肉植物,底下铺设着稻草,生长着一颗颗大球盖菇,让前来参观学习的学生们大开眼界,感叹现代农业在科技赋能下的可能性之多。“他们头顶上是空中草莓培养基,这样的设施让孩子们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农业科技的魅力。”顾永豪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吸引更多青年关注农业,了解农业,热爱农业,为农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力。

灵感源于他高中时的学农经历。“那时候在烈日下汗流浃背,回家后我就想,这哪里是学农,分明是自找苦吃。既然有更轻松的技术可选,为何要向学生灌输‘农业即吃苦’的观念?这样谁还愿意投身农业?”

“我们想让小朋友看到,农业也可以科技满满,由此建立对现代农业的概念,在他们心中播撒农业的种子。”顾永豪说,“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前来喂兔子、采摘蔬菜、水果,我们也与许多学校合作,让学生们来这里体验农耕劳作,了解农业生产。”在小朋友面前,他是亲切的“兔子哥哥”,为他们讲解各类农业知识,继而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从事绿色农业的种子。将来,这颗种子也许会开出一朵朵绚烂的花朵。

合作社还投资建造了“田园里”餐厅,除了自家合作社的兔子、稻米、蔬菜等,还有周边农户生产的其他各类绿色农产品都会在餐厅中销售。“游客在这里,能够吃到各种当地新鲜、优质食材做成的美食,比如以合作社生产的稻米为原料做成的传统米糕;还能体验到烤全兔和庄行羊肉等美味。”

顾永豪是幸运的,乡村振兴让家乡面貌焕然一新,也让他对农业产业的未来充满希望。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在自己的家乡,在沪郊乡村热土上,他不断探索农业新业态,努力实现一个00后新农人的乡野愿望。“我想把我的所思所学更好地应用在农业上,吸引更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投身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行列,在农村土地上创造更多价值。”顾永豪说出自己的愿景时,青涩的脸庞充满自豪和期待。

文:陈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