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西南角上空,一台搭载空气污染检测设备的无人机悄然起飞巡航。这是静安区继35个地面固定站点、2套车载移动走航监测之后,部署的一个新监测手段——无人机高空巡测,它们共同构成了“固定+移动+高空”的生态环境立体监测格局。
近年来,静安区以智慧监测筑牢生态屏障,以绿色转型激活发展动能,以系统治理守护民生福祉,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在这片热土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数据是最好的见证者。2024年,静安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6.6%、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6个重点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为100%、区域环境噪声保持稳定、辐射环境质量良好……一组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静安区对生态治理“精耕细作”的不懈追求。
餐饮油烟污染信访件监测
入河排污口现场排查
信访投诉噪声监测
精准治理离不开智慧赋能。静安区持续夯实“智慧环保”底座,区环保数据中心动态更新固定污染源信息库,推动“三监联动”“双随机”监管全流程数字化,让监管既“无处不在”又“有的放矢”;创新推出“企业环保码”应用场景,在餐饮行业试点推广,用“数字身份证”规范企业环境行为;面向43家医疗机构上线“中小微企业生态环境智能守法服务”小程序,让企业守法更便捷、监管更精准。
企业环保码
其中,“大气精细化管理特色应用场景”被评为首届中国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治理优秀实践案例,为超大城市核心区的生态智慧治理提供了“静安方案”。
静安区大气精细化管理特色应用场景获优秀案例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静安区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推进碳达峰“九大行动”。2024年,全区完成36个光伏建设项目,装机规模达6203.62千瓦,建成公共(含专用)充电桩1702个,创建6个充电示范小区。
低碳转型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更渗透到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2家单位入选上海市第一批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十大典型案例,彭浦镇被纳入上海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遴选储备库,绿色发展的“静安经验”正在不断辐射推广。
石门二路街道逅相小憩社区微更新
彭浦镇永和二村“绿色低碳 你我同行”倡议宣传活动
市北高新园区环保嘉年华系列活动
“无废城市”建设同样走在前列。静安区在全市率先实现50个党政机关、165所学校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全覆盖,建成52个垃圾分类精品居住示范区,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连续三年被评为A级,建成无废城市细胞23个,其中市级无废城市细胞4个……从机关到校园,从社区到楼宇,静安区正以“绣花功夫”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让“无废”理念融入城市肌理。
“世界清洁日”市民运动会城市环保定向赛活动
2024年“六五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
生态治理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上。2024年,静安区新增各类绿地8.1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5.7万平方米,附属绿地2.4万平方米;2.55万平方米立体绿化让建筑“披绿戴翠”,2.7公里绿道串联起居民的“幸福生活圈”。如今,全区绿化总面积达846.5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3.6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提升至25.31%。
昌平路街区口袋公园“溪梦园”
“美丽街区”建设更让绿色福祉触手可及。昌平路城市公园街区、华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岭南路生态休闲街区相继建成,8.71平方公里的区域旧貌换新颜;上海市首条“口袋公园带”串联起街角的诗意,成为居民休闲健身的“幸福驿站”。
静安花源里市民园艺中心
在守护生态“高颜值”的同时,静安区更注重筑牢“安全感”:大气治理聚焦工业、工地、餐饮等重点领域,开展“百日攻坚”等专项行动;水污染防治推进雨污混接整治、海绵城市建设,14.69平方公里海绵城市达标面积为城市“舒筋活络”;土壤保护探索“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试点,确保每一寸土地都安全可控;噪声污染防治聚焦市政工程、夜间施工、广场舞等排查整改,加快“宁静小区”建设,远中风华园小区入选市三星“宁静小区”。
工作中的雾炮车
空气质量保障攻坚检查重点企业
建筑工地环境管理联合宣贯
自仪厂土壤修复项目现场
此外,静安区设立上海市中心城区首个生态损害赔偿修复基地,用法治红线守护生态底线。
静安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基地挂牌
生态兴则文明兴,环境美则生活美。如今的静安,绿色已成为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生态已成为民生福祉最坚实的支撑。
彭浦镇徐家宅河水美社区获评上海市2024年度水美社区
蚂蚁浜美丽河湖
站在新的起点上,静安区正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绿色成绩单”上的每一个数据,都转化为居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陈洁
图片:区生态环境局
编辑:史笑雨、杜文嘉(实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