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发布会近日顺利召开。本次发布会致力于全面展现上海各区、各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成效,通过挖掘、评选和推广标杆案例,为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供示范与借鉴。
首届中国(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发布会现场
会上揭晓了从全市440余个申报案例中严格遴选出的60个上海营商环境创新标杆。在这份星光熠熠的荣誉榜单中,徐汇区以4个极具代表性的优秀案例入选,入选数量位居全市各区首位,充分彰显了徐汇区在深化改革、优化服务、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方面的卓越成效和先锋姿态。
十佳创新实践案例颁奖仪式
其中,徐汇区人民政府《创新知识产权ABS模式 打造价值实现新热土》、徐汇区徐家汇街道《“四维突破”驱动区域经济新飞跃》分别获选区级政府和街镇十佳创新实践案例,徐汇区人民法院《创新司法实践 护航民营企业破产重整》、徐汇区湖南路街道《以“商业+”营商模式推动融合共治 焕新街区消费新生态》获选优秀创新实践案例:
徐汇区人民政府
《创新知识产权ABS模式 打造价值实现新热土》
“国金资管—徐汇漕河泾开发区知识产权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挂牌仪式现场
2024年11月22日,徐汇区成功发行“十四五”期间上海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同时也是上海首个全市场化增信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
一、主导推进,ABS发行成效初显
区市场监管部门牵头,精选9家高新技术企业入池,覆盖医疗器械、通讯设备、机器人等新型技术产业。发行规模5900万元(储架总额5亿元),整合发明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共22项知识产权,评估价值达4390万元,实现无形资产有形化。
二、创新机制,破解知产融资难题
突破传统质押模式,采用ABS直接融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获得资金,拥有更大融资自主权。核心创新在于“全市场化增信”机制一一由银行出具保函替代政府增信,若企业违约,将无条件兑付。产品创上海知识产权ABS最低利率纪录(实际融资利率低于2%),显著提升融资效率与风控能力。
三、持续探索,丰富知产金融新模式
持续深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重点围绕数字经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产业,加速推进徐汇区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ABS)和上海首单知识产权资产支持票据(ABN)发行工作。通过多元化证券化产品探索,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赋能区域产业创新升级,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徐汇区徐家汇街道
《“四维突破”驱动区域经济新飞跃》
“徐家汇企业服务管家”授牌仪式现场
徐家汇街道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部署要求,立足区域特色优势,创新实施四大服务机制,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创办零工驿站,激活就业新生态
打造徐汇首个商圈零工驿站,构建“线上精准匹配+线下深度对接”服务体系。通过“万体汇零工精选”平台发布千余岗位,创新AI简历优化、模拟面试等智能服务,助力更多人实现就业创业。
二、构建知产快车道,护航创新发展
设立全市首家街道层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通过政企座谈探需、专家团队攻坚、市区联动维权,为科创企业提供从确权布局到维权援助的全周期服务。
三、打造亲商生态圈,凝聚发展合力
组建“六方管家团”整合市场监管、科创孵化、法律服务等资源,推出“徐家汇营商服务包”,遴选多名行业高管担任营商大使,引进多个百万级、千万级项目,形成“以商引商”良性循环。
四、创新备案四则法,提升服务效能
首推装修备案“加减乘除”工作法:压缩审批流程;建立商场联动机制,推动港汇、国贸汇ITC等商场首店品牌快速落地;构建多部门巡查体系,排除隐患的同时导入新锐业态,助力商圈能级持续提升。
徐汇区人民法院
《创新司法实践 护航民营企业破产重整》
破产清算案件会议现场
近年来,徐汇法院开展了为民营企业破产重整提供司法保障活动,推出司法保障的创新举措,并将创新实践应用于四家民营企业破产重整中,取得100%成功。此后,徐汇法院又积极探索重整企业信用修复的做法。
徐汇区人民法院结合《企业破产法》第十九条的立法本意,推出两个司法保障创新举措:一是积极探索一次性解冻银行账户、直接扣划至管理人账户的财产接管模式;二是积极探索破产法院解除其他法院对重整企业股权冻结并注销质押登记的做法。即徐汇区人民法院直接出具解除全部冻结(含其他法院冻结)的裁定书,最终由破产法官赴现场直接当日办理破产企业银行账户的解除冻结手续,并直接将银行账户资金扣划至破产管理人账户。该民事裁定书不仅用于四起民营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也作为徐汇法院处理破产清算案件的标准文书,消除了金融机构协助办理扣划的后顾之忧,得到破产管理人的一致赞许及上级法院的肯定。
以上两个创新实践系在我国企业破产法及司法解释未作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徐汇法院积极探索,通过府院联动,完善民营企业重整机制、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做法,入选全国“2023年民营企业产权司法保护协同创新百佳实践”和2023年徐汇区法治建设“十大典型案例”。
徐汇区湖南路街道
《以“商业+”营商模式推动融合共治 焕新街区消费新生态》
衡复风貌区
徐汇区湖南路街道地处衡复风貌区核心区域,其历经百年沉淀的花园洋房、里弄公寓让新消费业态对此“情有独钟”,如何促进“风貌街区新消费业态高质量发展”成为街道营商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一、“形态”与“功能”良性互促的营商理念
基于新消费业态全新的商业模式,推动“形态、业态、文态”深度融合成为街道营商的核心理念。街道先后组织开展了40余场街区大讨论,充分征求街区商户对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意见建议,将街区魅力与商户发展紧密结合,规划“三态”融合新地标。
二、高效协同的“整体性”营商机制
区职能部门、街道、功能区紧密协同,破除条块分割:建立联动机制、快速响应机制、首店集聚机制。各部门在业态指引、统筹协调、综合服务、专业支持等方面各司其职,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营商服务。
三、“商业+”的“全生命周期”营商模式
提供“一站式”资源链接:针对稀缺商业空间,精细匹配并整合商务楼宇资源,实现“商业+商务”联动;主动对接设计研发、投资孵化等上下游资源,实现“商业+X”拓展,让企业“在身边”即时配置产业链要素。
四、“负面清单”与“积极监管”相结合的营商策略
明确“负面清单”规范日常经营(如“不扰民”、风貌建筑保护要求)。对新业态新问题(如进口品标准、溯源滞后),市场监管“跨前一步”主动帮扶(如助企查找原因、升级系统、完善制度),以积极监管拓展营商内涵,护航新兴消费业态规范发展,破解保护开发与经营难题。
五、倡导“邻居理念”构建“共赢生态”
化解商居矛盾:启动“多方协商”机制,变冲突为和谐。促进商居旅强关联:通过品牌联名、参与设计(如五五购物节联动车企、银行、商铺)实现流量叠加与共赢。建立“对话—共创—共享”机制,出台三大公约,引导共商共议、自治共治。
此次徐汇区入选的四个案例覆盖了金融赋能、基层治理、法治保障、消费升级等关键领域,它们不仅是徐汇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的生动缩影,更是以系统性思维、突破性举措服务市场主体、激发经济活力的有力证明。徐汇区将持续释放改革红利,为企业发展厚植沃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不断巩固和提升其作为上海营商环境新高地的标杆地位。
记者:李芊
编辑:孙清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