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竹节草”打赢“复活赛”背后:AI能精准捕捉台风踪迹吗?

转自:上海科技 2025-07-30 09:09:11

当许多市民还停留在去年中秋上海遭遇75年来最强台风“贝碧嘉”的记忆中时,今年第8号台风“竹节草”突然杀了个“回马枪”,直奔上海而来。

这一次“竹节草”有些不走寻常路,除了“死而复生”,还患上了“拖延症”,比此前预报登陆时间晚了近一天。同一台风,两度逼近,引发人们好奇:台风为何能“复活”?近年来台风是否愈发频繁?AI能否更快更准地“抓住”台风?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

台风为什么会“复活”?

7月26日,因“竹节草”减弱为温带气旋,中央气象台对其停止编号。距此不到48小时,“竹节草”残余环流在东海南部重新集结,再度加强为热带风暴,正式宣告“复活”,直指江浙沪。

台风为什么会“复活”?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原首席专家朱定真解释说,所谓“复活”的台风此前其实并没有真正消亡,如果环流彻底散了再形成的就是全新“胚胎”。实际上,每个台风在其生命周期中本就时强时弱,当它减弱到低于热带风暴级别,就会被停编,但只要残余环流尚存,就有机会再次强盛,随即“复活”。

台风“复活”的情况并不多见,有据可查的上一次还是11年前。通常,当台风在海上遭遇环流调整,就可能被削弱势力。例如本次重生的“竹节草”就是因为和力量相近的第7号台风“范斯高”发生互旋作用,相互拉扯、争夺水汽,导致强度一度减弱。7月27日晚,“竹节草”的残留云系吞并了附近环流,整合增强,打赢了“复活赛”,再次升级为热带风暴。

上海亚太台风研究中心主任汤杰告诉记者,过去台风“复活”多见于南海,因为南海气候环境复杂,台风更容易受到阻碍而暂时变弱,像“竹节草”这样从东海海域“卷土重来”的案例并不多见。今年,季风槽内有多个热带扰动存在,为台风的重新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

“复活”后的台风是否会变强?两位专家均称并无定论。朱定真强调,会否增强的关键在于台风能否在暖海面长时间逗留从而持续补充能量。而路径打转、擦岸入海等复杂轨迹都可能为台风“复活”埋下伏笔。

AI能否更准预测台风?

在刚刚闭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特别提到了AI在气象方面的应用。去年9月,上海遭遇75年来最强台风“贝碧嘉”,以“风乌”气象大模型为代表的一系列AI技术,相比当时最好的传统物理气象模型提前3天预测到了“贝碧嘉”,登陆点预测误差降至10公里数量级,为城市有效应对台风提供了助力。

事实上,台风预测至今都是全球气象科学界的难题之一。而台风预测误差每缩小一公里,就可能为防灾预警、港口调度等举措赢得宝贵的时间窗口。汤杰介绍,当前一些AI模型在台风路径预测上表现不俗,24小时路径误差可达70公里以内,但针对台风强度和降水的预测还需要与传统模型并肩作战。

本月,全球台风数据中心发布双语平台StormHub,实现台风信息15分钟级动态更新,标志着我国台风预报正式迈入分钟级精准时代。支撑这一突破的,是“空-天-地-海”立体观测体系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面对“更北更强”的台风趋势,台风科学家提出“将风抓在指尖,把雨装进算法”。据介绍,StormHub还嵌入了1949年以来的历史台风库,可按区域、时段、强度检索相似路径,为各地“抄作业”式防御提供模板。汤杰透露,下一步将上线个性化预警,为港口调度员、外卖骑手、危房值守等气候敏感岗位推送预警。

来源:上观新闻 文汇报

作者:金奕伶

编辑:蓝悦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