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轮足开挂!中电科机器人国内首创“半人马”WAIC秀绝活!

转自:上海科技 2025-07-29 22:20:07

超7万平方米的展馆内,超过150台人形机器人“组团出道”,这是国内人形机器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机器人总动员”。

能自己巡检、越障、灭火,也能辅助老人上下楼梯……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电科机器人此次带来三款风格各异、却都“能上岗”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它们不仅是“秀肌肉”的科技展品,更是一批带着任务、面向实战的“实干派”。

这匹“半人马”

会跑、会干、还很稳

从外形看,半人马机器人像是科幻片里的“地面突击队”:下身是灵活的轮足组合,上身则装备了机械臂。它能像四足机器人一样稳步前行,又能像轮式机器人一样高速移动,还能双手“做事”。更关键的是,它不是玩具,也不是实验室里的样机,而是真正走向应用的工业级产品。

“我们这个构型是国内首创。轮子不仅能转向,还能横向滑移,空间适应性特别强。”中国电科21所(电科机器人)副总工程师、机器人及核心部件研发中心主任王洪武解释道。这让半人马机器人能在狭小空间中灵活穿行,即便是在复杂地形,比如楼梯、斜坡、瓦砾堆中,也能实现稳定移动,“我们的‘半人马’,腿部有5个自由度,比传统四足机器人多了两个自由度,运动更加灵活。”此外,它的双臂可提供12公斤以上的抓举力,操作阀门、连接电缆、使用喷灭装置都不在话下。

这款机器人最早为应急消防、公安处突等高危场景设计。“我们叫它‘半人马’,是因为它集成了轮式速度、足式地形能力和人形操作性能。”王洪武说。更重要的是,它不像传统人形机器人那样容易失衡,“即使站在台阶边上也不会摔下来。”

为了适应实战应用,半人马的续航时间超过4小时,负载能力达30公斤,“我们的目标不是一味模仿人形,而是让机器人在现实中更好用、更安全。”据介绍,半人马机器人曾获上海市科委项目支持。

会走的“安全员”,

能帮、能巡、能避障

相比“硬汉”风格的半人马,另一款巡检机器人“骠骑”则像个安静的哨兵。在展区,它默默穿行人流间,自动避开障碍,巡视展位,像极了一位不知疲倦的“安全员”。

“它可以自主完成巡检路线规划,定时记录数据,发现异常就会报警。”王洪武说,目前“骠骑”已部署在多个工业园区和电力设施,参与实际运维。

得益于全地形腿部结构和动态避障算法,它可以在户外长时间运行。续航时间为2至4小时,系统间还支持“多机协同”,有效避免重复作业或路径冲突。

“我们不仅要它能‘走’,更要它能‘看’,能‘决策’。”王洪武介绍,“骠骑”的视觉系统能识别关键设备并判断是否存在风险。

而在展区另一角,等待体验“白虹”外骨骼的人排起了队。穿戴者在现场走动、上下台阶,动作自然流畅。这款外骨骼设备,仅重2.2公斤,主要面向老年人和日常服务人群,可精准识别用户步态,为其提供动力辅助。

“你别看它轻,它对感知和控制系统要求特别高。”王洪武说,“要能‘读懂’用户的动作意图,还要‘刚刚好’地辅助,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不简单。”据介绍,“白虹”已在部分志愿者项目中投入使用,用户群体涵盖展会服务者、社区工作人员等。未来,它还将走入更多养老机构、文旅场景,提供助力服务。

“上海是智能机器人的试炼场”

“我们不是为了做个好看的机器人,而是为了让它真正能上岗。”王洪武反复强调,“所以从构型、自由度、续航、负重、环境适应力,每一个参数我们都在围绕实用性优化。”

这次展出的三款产品,构成了电科机器人“从平台到应用”的完整打通:有应急作业机器人,也有自动巡检解决方案,还有助行助老设备。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是为“秀”,而是为“用”。

“我们更聚焦工业级需求。”王洪武说,目前半人马机器人正与公安、应急等部门开展深度对接。包括消防喷涂、阀门开关、搬运排爆在内的高危作业环节,都将成为它的“用武之地”。

在他看来,这背后,是上海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链的支撑。“从视觉算法到感知硬件,从云计算到后台控制系统,上海有完整的AI+机器人基础。”王洪武说。据介绍,电科机器人还将围绕新一代人形机器人的关键构型、智能控制等展开研究。

这次展会,让王洪武感受最大的是公众对科技的热情和期待。“经常是一家老小来逛展,你能感受到,上海对科技、对机器人的接受度非常高。”在他看来,这正是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进生活的重要一环。落地的,不止是机器人技术,更是城市对“科技生活”的真实接纳度。“这座城市已经准备好迎接机器人真正‘落地’了。”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许织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