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鼎 甗 釜 盆 簋 豆 觚 觯……你认识多少?丨闵行情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7-29 22:01:27

马桥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马桥文化时期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结构?
马桥文化
如何影响了本地区历史发展的方向,
它与现代社会的形成有什么联系?
……
追寻马桥文化的探索步伐依然应该延续。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七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的少年来诵读《追寻马桥文化今天,你将听到的是《第二章 器以载道——马桥文化的解读》《陶器》(下)。

马桥文化的夹砂陶多为橘红色和浅黄色,几乎都是炊器,主要有鼎和甗(yǎn)两大类,夹砂陶的器表多装饰有不同排列形式的绳纹。鼎和甗都有三足,根据形制特征可以分为圆锥形、凹弧形和舌形三种,以圆锥形足最多。

长江三角洲地区最早的炊器为,生活中需要釜与陶支脚和灶的组合使用。马家浜文化晚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鼎,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烹煮食物,这种器形显然更易于搬运和使用。马桥文化的陶鼎鼎身多为折沿、方唇、垂腹,腹部常饰绳纹(图2—4)。

图2—4 夹砂红陶鼎,马桥遗址出土

甗(yǎn)代表了另一种烹饪方式,它是蒸食器,相当于现代的蒸锅。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有一种特殊的陶器——(zèng),它或呈釜形或呈盆形,底部有密集的孔,根据器形推测,它们是结合釜、鼎使用的炊器,在釜或鼎内加水,甑底部的孔洞是为了便于水热后产生的蒸汽自下上达。直到商周时期,还可以见到甑与鼎结合使用的青铜器组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崧泽文化晚期出现鼎式甗,其外形似鼎,只是内壁有一周凸沿以承箅,腰部斜向有孔,可以注水,保证箅下不断水。马桥文化的陶甗甗身的上、下体分别制作,连接时形成亚腰形,内侧捏制成隔。陶甗绝大多数饰绳纹,但排列形式不同,有横排、斜排和竖排等(图2—5)[1]。

图2—5 夹砂红陶甗,马桥遗址出土

红褐陶多为盛器,以凹圈底为特征,器形主要有不同形制的罐和小盆。纹饰有条格纹、叶脉纹、方格纹、席纹、篮纹、曲折纹、云雷纹等。罐,根据大小可以分为大罐和小罐两类。大罐一般高15厘米以上,绝大部分为泥质红褐陶,少数呈灰褐或紫褐色,质地较硬。大罐制法为泥条盘筑,口沿多经慢轮修整。大罐一般为折沿、方唇、圆腹或垂腹、凹圜底,如马桥遗址H297∶1,高27.1厘米,圆腹,通体饰叶脉纹,沿面上轮旋纹,并刻划一组三字的陶文,大罐也有少量高领罐[2]。小罐一般高15厘米以下,陶质主要有泥质灰陶和泥质红褐陶两种,器形变化也比较丰富。泥质红褐陶的小盆一般多数拍印几何形纹饰,少数素面,基本器形为折沿或侈沿,斜腹,平底或浅圜凹底,有的陶器烧制火候较高,呈紫褐色。

泥质灰陶黑陶器类主要为盛食器和酒器。盛食器有盆、簋、豆、三足盘等。盆的形制主要是卷沿,弧腹,圜底。簋几乎都是泥质灰陶或黑陶,轮制而成,一般为敞口或内敛子口,圆腹,有圈足,圈足的高度小于或等于腹深,在腹身或圈足上往往装饰有云雷纹(图2—6)。豆的种类和数量是盛食器中最多的器类,总体特征是圈足的高度大于腹深,豆盘有深盘和浅盘,豆柄有粗柄和细柄的变化(图2—7)。酒器有觚、觯等,鸭形壶也是具有特色的器形之一,可能也与酒器相关,这类酒器反映了马桥文化酒文化的习俗,后文将进行详细介绍,此处略过。

图2—6 泥质灰陶簋,马桥遗址出土

图2—7 泥质灰陶豆,马桥遗址出土

[1]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考古精粹》,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225、230页。
[2]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考古精粹》,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233页。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七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的少年来诵读《追寻马桥文化》。筚路蓝缕,以启后学,本书致力于全面收集马桥文化发掘及研究的成果,多视角地展现马桥文化的特点。本书既是向马桥文化命名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的献礼,也希望它能成为未来研究的基石,引起学者们对马桥文化更多关注,共同推进学术的不断发展。

2025年7月起,第二十七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 屠逸凡
编辑:汤婧娴

初审:张瑾欣(实习)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