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和唤醒国魂、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松江儿女在各条战线上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弹火纷飞的前线,有前仆后继的牺牲;在日军铁蹄下的松江,有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变幻莫测的外交舞台,有倾其所能的援助;在战略大后方的西南,有蓝缕开疆的悲壮;在街头、报刊、课堂、书斋,有激情的演说、艰苦的研究、文化的传承。他们是军人、是文人、是学者、是工程师、是普通百姓……但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打败日本侵略者,将自己的青春和鲜血洒在了九峰三泖、中华大地,铸就了松江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抗战记忆。
“云间青史”特设“抗战中的松江儿女”专栏,聚焦“统一战线”“各界抗争”“外交风云”“国防建设”“文化救国”5个主题开展连载,重温、再现松江儿女的铁血抗战,缅怀、致敬这段苦难与辉煌的历史。
朱孔阳(1892.3—1986.4),生于松江白龙潭,著名社会活动家。抗战爆发后,担任“抗敌后援会浙江省分会”常委及杭州留守,又任“万国红十字会杭州分会”常委和华总干事等。
抗战爆发前后,作为一位信念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朱孔阳积极投入到火热的抗日救亡活动中。他当时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杭州分会会长,是万国红十字会(即今“国际红十字会”)杭州分会常委和华总干事。他还担任“抗敌后援会浙江省分会”常委兼杭州留守,“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浙江省分会”常委兼收容组组长以及“杭州华洋慈善团体联合救济会”常委兼华总干事等。
朱孔阳当时使用的胸章和臂章,现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为了集中做好社会救济,朱孔阳将抗日工作作为青年会、红十字会的全部工作。当时各地有大批难民涌入杭州,还有很多伤兵转运过来。朱孔阳当即下令开放青年会,腾出招待所、健身房、餐厅和办公室,改为“青年会收容所”,收容难民。他破除旧例,将“男青年会不进女性”“收容所只收妇孺,不收男性”等改为“只要是难民,不论男女老少,一律收容”。他还与万国红十字会合作,在城站、江干等处设难民收容所。收容所不仅提供难民宿处、给缺衣少被者发放衣物、每日免费供餐两顿、组织难民相互照料帮助,还设立临时学校、组织医护人员巡回医疗。
朱孔阳在青年会、红十字会等单位使用的名片。
此外,朱孔阳和两会留会人员邬式唐先生等亲自奔波,联系铁道、公路、航运等交通部门,设法挤出工具,分批转运难民去内地和大后方。第一批难民数十位,由惠华新女士亲自带领送到金华、兰溪一带遣散。
朱孔阳前后主持的难民收容所多达24所,收容和遣送转移难民有两千多人。朱孔阳还和他的熟友、灵隐寺监院却非法师商议,在灵隐寺开设了伤兵医院,并以两会的名义和个人影响,邀集杭州的医生、护士,义务为伤兵疗伤治病,抢救了抗日将士数百人。有的伤愈后又回到抗战前线,也有的来信致谢救命之恩。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杭州沦陷。日军进城,奸淫烧杀,无所不用其极。一次,在青年会收容所当护士的沈敬之、戴国珍等九名女青年,正在教难童唱抗日歌曲,被路过的日军听到。他们不懂抗日歌曲,但听到是女生,就要闯进来找姑娘“同乐”。尽管这次因门口挂“万国红十字会”牌子将日军顶了回去,但为防不测,朱孔阳让九女扮成男装,混在遣送的难民中,带到上海租界。朱孔阳又帮助她们联系亲人,或帮忙找工作,其中一人去了四明山游击队,一人去了大后方。
1938年初朱孔阳在杭州万国红十字会青年会难民收容所。
一九三八年五月,在结束红十字会和收容所工作后,朱孔阳带最后一批难民来到了上海租界。
资料:云间青史
编辑:周正豪 沈莉娜
审核:周样波 周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