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闵行区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深入落实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上海交大—闵行区)建设,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育人作用,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人人投入、人人出彩”的新时代“大思政课”氛围。
2025年暑期,闵行区教育局举办“2025年闵行区中小学行走的思政课主题研学活动”,精心设计5条路线,组织1800余名中小学生分赴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博物馆东馆、浦江郊野公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鲸鱼机器人产业基地等实践场所开展主题研学活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现推出系列报道,聚焦研学活动中同学们的所见所闻,展现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知行合一、担当奋进的昂扬风貌。本期推出第5条线路——“思辨铸魂,科技赋能”的精彩内容,一起来看!
当人工智能从实验室跃进日常生活,青少年该如何穿透技术迷雾,驾驭好这把“双刃剑”?2025年暑假,闵行区教育局以“启智未来,思辨共生”为主题,精心打造“AI+大思政”创智研学营。46位区内优秀高中生开启了为期三天的思辨之旅,从鲸鱼机器人的编码世界到深兰研究院的科技前沿,从同济大学的学术殿堂到辩论赛场的思维交锋,在“技术认知—伦理思辨—未来创想”的沉浸式体验中,完成一场关于“科技与人文”“工具与价值”的青春对话。
启蒙日
触摸“技术温度”,点燃探索之实
首日科技实践基地之行,同学们来到位于闵行区马桥镇的鲸鱼机器人产业基地体验学习。在35000平方米的全球顶尖全场景、立体化AI+机器人全场景的研学空间中,从启蒙鲸系列幼儿编程机器人到特种探测机器人,一条清晰的技术演进脉络在同学们眼前缓缓铺展。亲历AI高效赋能现实,亲手编程完成任务,真切感受“技术温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科技兴趣,更引导他们努力探索技术的实践应用,为他们打开了关于“技术如何服务于人”的思考大门。
午后的思辨专题工作坊里,王家豪老师的政策辩论讲座及模拟实战,则为科技好奇插上理性思辨的翅膀,迈出“求实”探索第一步。从对政策辩论通识的认知到经典立论案例的拆解,学生充分领悟到思辨的本质并非争论输赢,而是不断接近真相。在14分钟的团队即兴辩论环节,学生们的关注点从对思辨技巧的执着,逐渐转变为对思辨本质的追问。在这场“火药味”十足的视听盛宴中,学生们深切体会到团队协作、临场应变和自信表达的重要性,从而实现了逻辑与思维的显著跃迁。
深思日
洞察“技术边界”,涵养人文之智
第二日的行程以探访深兰研究院作为开端,玻璃幕墙上“AI赋能未来”的字样在阳光下闪耀。在实地探访人工智能研发一线环境并亲身体验AI产品的过程中,学生们真切感受到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佩戴上VR眼镜,“AI扁鹊医生”的诊断报告瞬间生成、“AI心理数字伙伴”的测试方案立体呈现,让学生直观认识到AI在医疗诊断、心理健康领域的落地价值。而“小蓝鲸”的互动项目和深兰工程师专家的精彩讲座,更让学生掌握了人工智能的核心概念与技术演进历程、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趣味性与实用性。
同济大学的参访学习同样收获满满。校史馆内珍贵的档案资料、丰富的历史文物和生动的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们深刻了解了同济大学从1907年创校至今的光辉历程;通过了解同济大学在建筑、医学、交通、设计等领域的学术底蕴和重大成就,同学们体悟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专家的“AI伦理与哲学边界”专题讲座,从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出发,创新运用故事化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AI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机制,引发对“技术本质的深层思考”,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在拥抱技术变革的同时,关注其背后的逻辑、伦理和社会影响。
绽放日
淬炼“思维形状”,展现合作之姿
研学营的自由辩论训练环节,俨然一场没有硝烟的“思维实战”。导师将核心训练目标聚焦于两大维度——自由辩论战场的精准构建(“抛—追—结”环节设计)与结辩陈词的策略运用(“批驳—立论—升华”框架),以此为学生们搭建起系统化的思辨训练框架。训练选取的“个性培养是否需刻意追求”这一教育热点议题,与研学营聚焦的“AI时代人类的独特性”主题形成呼应。在三个小时的训练里,每位学生都沉浸在思辨的乐趣之中。自由辩论活动促使学生在唇枪舌战的切磋交流中不断思考,在火花迸射的思想碰撞中收获进步。
课题成果展演环节,将三天的学习之旅推向高潮。在30分钟的极限对抗中,学生们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人类该如何定义自身的价值坐标”的核心命题踊跃发言,展现属于自己的风采。“今天我们说的高估/低估,并不只是要考虑人工智能在当下的表现,还需要考虑人工智能的发展潜力。”“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创造力和算法同样不可或缺,我们今天只是要讨论,应该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哪一个,会取得更好的成效。”……同学们出色的成果展示,正是他们探索足迹与智慧结晶的集中呈现,生动彰显了本次研学活动的内在育人价值。
闵行教育
当闭营仪式现场的聚光灯缓缓暗下,这场关于AI的思想远征才真正吹响号角。回溯三天行程,学生们亲手拆解过机器人的传感电路,也破解过“技术至上主义”的认知陷阱;目睹过算法诊断疾病的精准技术,也见证过AI艺术创作引发的伦理困境。学习的本质,是让青少年在技术狂潮中建立“思辨锚点”,在驾驭科技的同时,始终守护好人性的温度和思想的光芒。这场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技术认知的全面提升,更是一场关于“何以为人”的深刻启蒙。
研学感悟
为期三天的思辨研学活动,不仅让我对AI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对思辨有了全新的认识。两场模拟辩论的组稿期间,我深刻感受到团队力量的重要性,一支辩论队伍只有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才能在思辨过程中赢得认可。我的“最佳辩手”荣誉称号的获得,离不开队友的支持和老师的指导。未来,我会继续努力,提升辩论技巧,深化知识储备,为在闵行区高中生辩论赛中大展拳脚而蓄势。
——七宝鑫都 徐新蕊
在专家们的悉心指导下,我系统了解了AI技术的应用现状、社会影响等前沿议题,形成了关于人工智能的全新认知。在辩论比赛的准备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辩论不仅是语言的交锋,更是对知识深度与思维广度的考验。很荣幸获得“最佳辩手”称号,这份荣誉离不开整个团队的协作。本次活动让我明白:真正的创新思辨,源于对信息的批判性整合与多元视角的包容。未来,我将带着对逻辑的敬畏和对未知的好奇,继续探索技术与人文交汇的无限可能。感谢这次研学之旅,让理性的光芒与表达的力量在我心中扎根生长。
——上师闵行分校 吴峻熙
“辩论不一定要在意最后的结果,每一次的辩论都是一种收获,因为这个问题在你过去和未来的日子里可能都不会再思考第二次。”思辨营指导老师的这番话,让我更加坚信了未来的成长道路上一定要有辩论相伴,这不仅是为了荣誉,更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我十分感谢能在这次的思辨营中了解到曾经未过多接触的AI,并以此为主题进行辩论交流,这次旅程将成为我人生中独一无二的风景!
——文来中学(高中部) 何思璇
本次研学营的参观和学习使我更加系统地了解了辩论。王家豪老师曾经与我们分享过一句话:“辩论比赛获胜的本质是比你的对手好一点”。因此,我将这三天当作一个重要的路标,提醒着我和在场所有辩手,辩论中我们所追求的价值就像最后一场的辩题一样,正在被低估!“最佳辩手”这个奖项在灯光的照亮下熠熠生辉,更映照出这三天无比珍贵的研学课程。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更属于我们集智慧、努力、坚持于一体的五组。未来,我会继续带着这份荣誉,不断努力,向着真理迈进。
——协和教科 莫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