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20000年前就有的陶器,竟藏着影响现代社会的秘密?丨闵行情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7-28 22:33:54

马桥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马桥文化时期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结构?
马桥文化
如何影响了本地区历史发展的方向,
它与现代社会的形成有什么联系?
……
追寻马桥文化的探索步伐依然应该延续。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七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的少年来诵读《追寻马桥文化今天,你将听到的是《第二章 器以载道——马桥文化的解读》《陶器》(上)。

陶器,是将陶土制作成形,后经烧造而成的器具。陶器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增强了人类的体质以及提高了人类适应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有的考古学家把陶器作为新石器时代到来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实际上,陶器的出现要比动植物被驯化的时间早很久,而且与农业或定居生活的出现没有明显的联系。早在距今20000年至17000年左右的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等都发现了陶制容器的残片。

陶器的出现使得人类生存和社会行为发生了重要转变,由于其便捷性,陶器在人类的社会中被广泛地使用,成为运输、烹饪和储存各种固态和液态实物以及保存其他物质的重要用具。由于陶器的广泛性、普遍性、牢固性,以及装饰和形式的多样,使之成为研究一个考古学文化内涵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依据之一。

马桥文化的陶器在制作方法、造型特点、装饰风格等具有鲜明的特色,它们构成了认知马桥文化基本特征

根据质地,马桥文化的陶器分夹砂陶、泥质红褐陶、泥质灰陶和泥质黑陶四系,其中泥质红褐陶数量最多,夹砂陶次之。另外,马桥文化还发现了少量的原始瓷,其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后文将详细介绍。夹砂陶的胎土一般含砂量较多,砂粒粗细不匀。泥质红褐陶中,色质也有差别,可细分为橘红、红褐、灰褐和紫褐等,硬度也随颜色的变化渐次变硬。

马桥文化的陶器制法比较复杂,一般与陶质、陶色和器形相关。夹砂陶和红褐陶普遍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形,再辅以慢轮修整,所以在口沿沿面上常常可以看到数道规整的弦纹。泥质黑陶普遍采用轮制法成形,常常能在器表观察到明显的轮旋痕迹。泥质灰陶有两类,一类为轮制成形,另一类则是泥条盘筑法成形。

马桥文化陶器的器表一般都拍印纹饰,纹饰主要有绳纹、条格纹、篮纹、叶脉纹、曲波纹、席纹、云雷纹、弦纹、附加堆纹、之字折线纹、曲折纹等等(图2—1)。有的器物上装饰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复合纹。纹饰装饰与陶质有一定的联系。如绳纹多拍印于夹砂陶器上。云雷纹多压印在泥质灰陶和黑陶器上,纹饰往往组成带形,施一周或数周。篮纹、叶脉纹、方格纹、席纹、曲折纹和回字纹等,则主要施于泥质红褐陶。有的陶器口沿上有刻划符号。

图2—1 泥质红褐陶陶片纹饰,马桥遗址出土

一般在修整坯体、拍打纹饰或黏合器物时,为防止器物的变形,会使用垫具或用手指进行支撑,再拍打、捏合。因此,马桥文化陶器的内壁常常遗留有垫窝痕,是使用垫具的证据。考古发掘也曾发现过陶拍或陶垫工具。马桥遗址曾经发现过6件,都为泥质红陶,5件为蘑菇形,1件为长笋形。钱山漾遗址发现35件,24件为夹砂陶,11件为泥质陶,根据柄部特征可以分为圆锥状长柄、长圆柱状柄、短圆柱状柄不同的形制。陶拍或陶垫基本的特征是垫面以凸弧圆形或椭圆形为主,推测因其弧面贴合陶坯内壁,更加符合陶器造型的特征。这些器物上有的表面为光滑平面,有的则有刻划纹或遍布小孔,可能具有功能上的差异(图2—2)。

图2—2 陶垫和陶拍,钱山漾遗址出土

马桥文化的主要器形有鼎、甗、罐、盆、簋、豆、三足盘、觚、觯、鸭形壶等(图2—3)。总体而言,马桥文化的器形有三足、圈足、平底、圜底和凹底等多种,圜底器和凹底器是马桥文化独具特色的器形。马桥文化的陶质、陶色的分类常常与特定器形有着对应关系。

图2—3 马桥文化典型陶器,马桥遗址出土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七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的少年来诵读《追寻马桥文化》。筚路蓝缕,以启后学,本书致力于全面收集马桥文化发掘及研究的成果,多视角地展现马桥文化的特点。本书既是向马桥文化命名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的献礼,也希望它能成为未来研究的基石,引起学者们对马桥文化更多关注,共同推进学术的不断发展。

2025年7月起,第二十七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 江伟杰
编辑:汤婧娴

初审:张瑾欣(实习)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