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不仅要低头种地,也要抬头看市场,我认为,要积极引入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上海太来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印说。
这位曾身着军装的退役军人,用八年时间在青浦的田间地头书写了一段从“种植小白”到“农业产业专家”的传奇。王印的办公桌上,“上海最美退役军人”的奖牌与合作社的规划图并排摆放,仿佛在诉说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交汇、延伸。
军旅烙印下的农业初心
多年前,这位退役军人卸下“橄榄绿”,用勤劳和智慧,在农业这片“蓝海”中深耕细作,用八年时间,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浪潮中的典型样本。
2017年,怀揣着对农业的赤诚之心,王印在青浦区夏阳街道太来村扎根,开启农业创业。那时,同很多同行一样,太来合作社并不参与农产品的销售和服务环节,农户根据自身意愿选择蔬菜品种。
“散户种植的模式,缺乏规模,且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以及稳定的渠道。”王印借鉴国外先进的种植管理经验,决定走种植规模化、蔬菜品牌化的路子。合作社一改混杂的蔬菜品种种植,基于对于市场需求的经验分析,提出田头主打三样菜:大叶茼蒿、青米苋和广东菜心。
2018年创建太来合作社,王印推行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引领广大农民加入。为了打消种植户的顾虑,合作社提供了两种选择,一个是保底价收购,一个是农户找其他渠道销售,没有卖出去的部分由合作社兜底收购。2021年合作社年销售额突破1.8亿元,成为上海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王印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产业链后端管理工作。他深知,传统的生产端供应并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需求端,“农业种植不能单纯从生产角度出发,经营者要打开思路,与市场接轨,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农业丰产不丰收?产业链要跟上!
合作社走上正轨后,王印也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传统农业的痛点:农户扎堆种植常规绿叶菜,市场价格长期低位徘徊,而超市里的净菜、色拉菜价格高出3倍—5倍。“农业丰产不丰收,关键原因是产业链后端薄弱。”他感到,必须从市场需求端切入进行产业转型!
军营生涯塑造了王印“精准研判、快速执行”的思维,也成为他农业转型期间的有力推手。在摸清了农业种植规律后,他尝试在太来村引种甜杆西蓝花等小众品种,并以20元/公斤的单价供应给山姆超市,亩产1250公斤、亩产值达2.5万元,这个小众蔬菜品种产值是传统蔬菜的5倍。
如何保持产业的生命力,是包括王印在内的新农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他看来,单单机械化或者物联网应用,是不够的。王印研究过日本的农业产值构成,发现只有20%来自农业种植,剩下的大部分都来自产业链其他环节。“我们的眼睛不能光盯着种植,而是要将产业延伸至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产品市场服务上,也就是‘三产融合’,以此提高农业的附加值。”
“年轻人不愿剥土豆皮,我们就把土豆切成丝。”2019年,王印在太来村建起280平方米的净菜工厂,迈出加工转型的第一步。
一筐土豆,由全程10℃以下的冷链运输至加工车间,经过清洗、消毒后去皮待切,根据客户订单需求进行或片或块的切割加工,再进行二次清洗后,机器沥水后真空包装、计重贴标、进入冷库,最后根据订单冷链运输至上海全市各个仓库。从进场、消毒、分包装、计重、装箱、入库,再经运输到市民餐桌,仅需24小时。
“未来,人们的需求会越来越依赖净菜。”在王印看来,一来净菜生产是顺应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二来将“毛菜”以净菜方式销售,大大提高了蔬菜的经济效益。
王印果断淘汰大白菜、卷心菜等蔬菜品种的种植,聚焦色拉菜等高附加值的商品加工领域。如今,太来合作社的净菜在盒马的售价比“毛菜”高30%,却因免洗免切的便捷性成为热销品,真正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增值。
“消费者没时间熬酱菜,我们就把梅子小番茄做成开袋即食的开胃菜。”未来,王印计划将净菜工厂规模从500平方米扩至2000平方米,引入酱泡菜生产线,开发出黄瓜核桃仁、秘制菜心等20余种产品。
构建蔬菜全产业闭环布局
王印的农业版图,是围绕“一棵菜”构建的全产业链闭环。他将青浦三个基地进行功能化细分,形成“种植—加工—配送—文旅”的立体布局。
早年的一次南通培训,让王印深受震撼:当地草头通过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成本比上海低50%,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除了在品种的成功选择上,机械化、规模化的种植模式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一条路径。
经过不断调试应用,太来合作社的部分蔬菜种植的耕、种、管等环节均已实现机械化操作。基地内,三名工人只需短短10分钟就可完成一亩地的撒肥、做畦、播种作业。合作社还应用了“神农口袋”服务端,耕种管收全过程实现了可查看、可追溯,为市场提供了放心菜、安心菜。
通过自行采购农机设备,试用之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合作社决定采购更多机械设备用于生产作业。蔬菜“机器换人”的成功试水,让王印深感智慧农业势在必行,去年,基地成功创建成为2024年度上海市蔬菜生产“机器换人”基地,向着智慧农业的目标迈进。
截至目前,太来在上海已拥有1000余亩蔬菜种植基地,基地主打产品均已通过绿色认证,年产蔬菜超过1.6万吨,2024年公司年销售额超1亿元。太来果蔬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母公司润晨农业被评为农业产业化上海市重点龙头企业。
此外,太来基地还成为上海市劳动教育基地,成为农事体验、参观研学的科普教育基地,赵巷基地即将建成的4000平方米净菜工厂和2700平方米配送车间,将成为连接种植基地与盒马、山姆等终端的“中央枢纽”等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规划落地,实现企业一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的发展新图景。
“社会责任是退役军人的使命担当”
“我是一线农民,要更多地为农民发声,带领更多农民过上好日子。”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上海最美退役军人、上海市青浦区十大农业创新创业典型带头人、青浦区夏阳街道乡村产业协会会长……于王印而言,这些头衔和身份,是荣誉,也是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平台化销售,王印团队带动周边50余家农户和100余家家庭农场增收。同时,公司还让当地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并帮助10余名退役军人实现就业。
“农村垃圾处理”“青浦茭白产业创新发展”“提高农业就业吸引力”……从退役军人到产业专家,作为青浦区政协委员的王印还积极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他从农业生产实际出发,提出农业发展中亟须解决的瓶颈问题。
当越来越多像王印这样的“新农人”用工业化思维、商业化逻辑激活传统农业,农业转型后的模样正变得清晰可见。
回顾转型之路,王印始终强调军人特质对农业经营的影响:“农业就像打仗,要有战略规划,也要有战术执行。”从瞄准市场缺口的“精准定位”,到全产业链布局的“立体作战”,再到带农增收的“团队攻坚”,他用军人的执行力,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现代农业的新篇章。
在太来合作社门口,“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的标语格外醒目。“农业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重新定义的‘战场’:居安思危、不进则退。”王印说。
文:许怡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