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健康上海12320 > 文章详情

甲、乙、丙、丁、戊!一起揭开5种病毒性肝炎的“真面目”丨世界肝炎日

转自:健康上海12320 2025-07-28 09:38:54

病毒性肝炎(甲、乙、丙、丁、戊型)形态各异,危害不同,却共同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化工厂”肝脏。今天是“世界肝炎日”,小编邀请普陀区宜川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周攀峰、吴玉霞主任医师,教大家通过“五指模型”,揭开这五类肝炎的“真面目”~

图片来源:摄图网

01
大拇指对应“甲肝”:洗手可防的“急性子”

甲型肝炎(HAV),是最易被忽视却传播迅猛的“急性子”。

它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源传播,例如未煮熟的贝类或生食蔬果,夏季高发。

甲肝起病急骤,常表现为发热、黄疸、乏力,但多数患者可自愈,极少转为慢性。

高危人群:卫生习惯差的儿童、旅行者。

预防关键:接种甲肝疫苗(儿童免费接种)、饭前便后洗手。

02
食指对应“乙肝:血液里的“潜伏者”

乙型肝炎(HBV),是“五兄弟”中最难缠的“慢性杀手”。

全球2.57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感染后5%-10%会发展为慢性肝炎,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癌。部分患者通过干扰素治疗可实现“临床治愈”(表面抗原转阴)。

隐匿危害:早期无症状,发现时常已肝纤维化。

防治策略: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者需定期监测病毒载量。

03
中指对应“丙肝”:沉默的“伪装大师”

丙型肝炎(HCV),是潜伏最深、最易漏诊的“隐形杀手”。

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具、不洁医美),感染丙肝后75%-85%转为慢性,但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最新医学研究发现,直接抗病毒药物对丙肝的治愈率超过95%。

隐匿危害:慢性感染感染者20%-30%发展为肝硬化。

筛查重点:有输血史、文身或静脉吸毒者需主动检测。

04
无名指对应“丁肝”:依附生存的“寄生虫”

丁型肝炎(HDV),是唯一不能独立生存的“缺陷病毒”,需与乙肝病毒共同感染。其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会加速肝损伤,使肝硬化风险提升数倍。

乙肝患者合并丁肝后,肝功能衰竭风险骤增。

防控关键:控制乙肝即预防丁肝,感染者需接受联合抗病毒治疗。

05
小指对应戊肝”:孕妇的“致命威胁”

戊型肝炎(HEV),看似弱小却对孕妇致命。其传播方式与甲肝相似,但病死率高达20%-25%,尤其在妊娠晚期可引发急性肝衰竭。雨季水源被污染易引发戊肝暴发流行。

高危人群:孕妇、老年人、慢性肝病患者。

预防关键:接种戊肝疫苗(高危人群推荐)、避免食用未煮熟的猪肉。

更多阅读

“好孕来—生育促进暨家庭健康宣传服务直通车”网络知识竞赛又双叒来啦!上海小伙伴速集合~

2025年上海市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科普活动成功举办

别让这些食物带你体验“血糖过山车”!如何远离“高GI主食”陷阱?

投稿提示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

封面图及配图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