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徐汇通 > 文章详情

“夫妻矛盾,别让孩子当裁判!”这场沙龙道出“家和万事兴”的沟通密码

转自:徐汇通 2025-07-27 16:59:41

“总跟女儿吐槽她爸,居然是把孩子卷进了家庭矛盾?”“婆婆和我抢着管孩子,问题根源其实在老公?”近日,在徐汇区凌云街道自治项目“大树下的课堂”家庭教育沙龙现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孙淑敏老师的一连串“灵魂拷问”,让在场家长们陷入思考。

活动现场

这场聚焦家庭关系的“幸福必修课”,用鲜活案例层层拆解了“家庭三角化”这一家庭关系中的隐形陷阱。孙淑敏直指痛点:夫妻间小到日常拌嘴,大到育儿分歧,习惯拉老人或孩子充当“裁判”的做法,看似暂时平息冲突,实则埋下隐患。这种“三角化”如同给矛盾“绕圈子”,将本该夫妻双方直接沟通解决的问题,转嫁压力于第三方,导致老人焦虑、孩子承压。

一位母亲的现场分享道出普遍困境:“原来我总跟女儿说她爸的不是,现在才明白这是把她卷进来了。”孙淑敏指出,这正是典型的“情感性三角化”——孩子被迫成为“情绪垃圾桶”,不仅可能影响亲子关系,还会让他们对异性产生信任危机。更隐蔽的是“功能性三角化”,比如让孩子决定“爸妈离婚跟谁”,看似尊重孩子,实则把重担压给了本不该承担的肩膀。

面对这些家庭“三角结”,孙淑敏开出清晰“破局”良方:夫妻矛盾必须回归“内部消化”,将问题拉回“二人对话”的轨道。她通过现场示范“非暴力沟通”技巧,传授语言转换之道:将指责“你眼里只有你妈”转化为表达感受与需求——“你总去照顾妈妈,我一个人带娃好累,也需要你陪”;理解替代抱怨,尝试体察“婆婆怕儿子被‘抢走’的不安”,而非指责其“多管闲事”。

“把婆婆当重要的朋友,把孩子当独立的个体,守住心理边界,矛盾就少了一半。”孙淑敏总结道。互动环节中,大家坦诚交流,沙龙俨然成为了温暖的“家庭关系诊疗室”。“家和万事兴的秘诀,从来不是隐忍退让,而在于学会好好说话。”家庭智慧在交流中道出。

据悉,凌云街道将持续依托“大树下的课堂”,邀请专家破解家庭教育难题,认知行为疗法等专题分享已在路上。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这股社区教育的清新之风,正悄然吹散家庭关系的阴翳,让理解与温暖的溪流在邻里间静静蔓延。

记者:李芊

编辑:孙清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