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宝山区友谊路街道建宇公寓小区大门口
那裸露在外的垃圾点位吗?
曾几何时,这里是邻里聊天时绕不开的小烦恼。但现在,你再去瞧瞧:半开放式的新厢房干净亮堂,分类标识清清楚楚,连边上的洗手池都是崭新的。这变化的背后,藏着社区里一股特别的劲儿——“四百”大走访走出来的贴心,“三驾马车”齐发力的高效,还有志愿者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热情。
事情还得从年头征集社区民心项目说起,居委社工们通过“四百”大走访,听取民意,拉着居民唠家常:“您觉得这垃圾点咋改才方便?”“最怕遇到啥问题?”大爷说要挡挡雨,阿姨提想分类更清楚,年轻人盼着别挡路……收集来的一条条意见,都记在了社区的“民心账本”上。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建议,顺着“四百”大走访的脉络,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改造方案。
由党总支牵头,立即召开四方联席会,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立刻攥紧了拳头往前冲。你协调场地,我对接施工,他盯着进度,“三驾马车”跑得又快又稳。志愿者们更是没闲着,清理陈年垃圾、规划厢房位置、设计开合方式,连颜色都参考了居民的建议,退休的大爷大妈都来搭把手,说:“这是咱自己的家,就得用心拾掇。”
如今走过改造后的垃圾厢房,再也闻不到刺鼻的气味。清晨扔垃圾的王大爷笑着拧开新装好的水龙头:“你看这台面光溜溜的,连我家小孙子都愿意来帮忙扔垃圾了。”
从居民嘴里的“闹心事”,变成大家点头称赞的“民心工程”,这背后是所有人的智慧,是“三驾马车”的合力铺成了路。社区的美好,从来不只靠“说”,更靠你我一起“做”。这小小的垃圾厢房,装下的不只是分类垃圾,更是社区和居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温暖。
通讯员:陈曦
编辑:童菲(实习)
资料:友谊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