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协 > 文章详情

分营速递:解锁 “硬核 + 人文” 双重体验 | 2025科学营

转自:上海科协 2025-07-24 13:42:35

复旦大学分营

7月22日,复旦大学科学营第二日活动丰富充实,营员们在知识探索与文化感知中收获满满。

上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卢大儒教授带来“基因与人类健康”讲座。他以生动比喻切入,结合真实案例解读基因与相貌、性格及疾病的关联,阐释基因遗传病传递规律;还以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使我国乙肝携带率降至1%以下为例,展现基因技术价值,同时提醒基因技术是“双刃剑”,需重视隐私保护与伦理规范。

下午,营员们探访“复旦源”文化育人功能区“一源六馆”。在校史馆,马相伯、李登辉等先贤的塑像与史料串联起复旦发展历程;艺术馆通过光影设计与AI艺术作品带来独特审美体验;特藏档案馆的手稿、科技成果馆的科研突破、博物馆的文明特展,从多维度展现复旦的学术底蕴与家国情怀。

晚上,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陈迟晓老师主讲“大模型下AI芯片的新机遇”。他从ChatGPT说起,解析大模型“强生成能力”优势及“连接主义”技术基础,还针对大模型对算力的高需求,介绍了HBM高带宽存储、硅中介层等可扩展设计方案。互动环节中,营员们积极提问,热烈的交流为当日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同济大学分营

7月22日,同济大学科学营活动精彩上演,营员们在设计思维启蒙、实验操作体验与赛事经验分享中,开启了一场融合创意与实践的探索之旅。

上午,设计创意学院郑康奕教授带来“设计思维启蒙讲座”,并带领营员参观工坊。讲座中,他提出“立体T型”人才理念——既要有专业深度,也要具备跨领域能力,而实验教学正是连接二者的重要纽带。在工坊里,营员们在激光切割机前亲手制作精巧模型,亲身感受“匠能力”的培养过程,仿佛触摸到实验室中悄然萌发的创新种子。

下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华教授和李明利老师带领营员走进实验室,以“自来水净化实验”为载体,解读环境保护与技术应用的关联。张华教授将自来水净化拆解为“混凝的魔法、砂滤的玄机、变量的博弈”三个步骤,生动讲解水处理工艺。营员们分组在仪器前动手操作,从最初“过犹不及”的尝试,到逐步优化滤速的调整,在反复试验中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活动尾声,同济电车队的学长分享了大学生电动方程式比赛的经验。他详细介绍了比赛筹备流程、技术细节及参赛时的创新思路,用对赛事的热爱与激情点燃了营员们对工程学(engineering)的兴趣。这场分享不仅让营员们感受到赛车运动的激情与挑战,更引发大家对“追求梦想需坚定执着”的思考,也让大家对用创意和知识创造更多可能充满期待。

华东师大分营

7月22日,华东师大科学营第三天活动顺利开展。上午的朋辈交流活动为营员们解锁大学生活密码,下午的红色之旅与城市探访则让大家在历史与现实中感悟成长。

上午,闵行校区二教123的朋辈交流活动针对性十足——前期通过问卷收集营员关切后,石佳、范毅超、赵宇喆、徐倩华四位学长学姐分别从学习生活、社团活动、学生会工作、学术科研方向分享经验。石佳对比高中与大学学习差异,强调大学自主探索的重要性;范毅超以鲜活案例展现社团活动的多元价值;赵宇喆结合实践拆解学生会工作的核心能力;徐倩华则详解科研入门路径。分享后,营员们踊跃提问,互动氛围热烈。

下午活动双线并行。营员们首先探访中共一大会址,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展厅,通过历史文物与文字资料,深入了解建党历程,感悟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随后前往外滩,在周培元、郭皓两位老师的讲解下,漫步外滩江边并登上高楼俯瞰全景——一边是见证百年沧桑的万国建筑群,一边是彰显现代活力的陆家嘴摩天楼,营员们在景致中读懂上海的发展脉络。

当日活动让营员们在学业指引与文化浸润中收获颇丰,为科学营之旅增添充实记忆。

—END—

来源:上海青少年科技创新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