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徐汇通 > 文章详情

夏季高发!警惕海鲜中的“隐形杀手”

转自:徐汇通 2025-07-24 11:35:14

海鲜因其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深受人们喜爱,但海鲜中可能潜藏着一种危险的“隐形杀手”——副溶血性弧菌。这种细菌是导致我国沿海地区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尤其在夏秋季节高发。如何才能让我们既享受美味,又远离食物中毒的风险呢?徐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汇区卫生健康监督所)相关专业人士给出了解答。

图片来源:千图网

副溶血性弧菌的特性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广泛存在于海水、海底沉积物及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中,同时淡水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也不容忽视。它的生长繁殖与温度密切相关,最适宜的温度为30~37℃,因此在夏季和初秋,海鲜更容易被污染。不过,该菌对酸敏感,在pH低于4.5的环境中难以存活,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普通冷藏(4℃)并不能完全杀灭它。

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的症状

人如果食用了被大量副溶血性弧菌污染且未经充分加热的海鲜,可在2~24小时内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如剧烈腹痛、腹泻(多为水样便)、恶心、呕吐,部分患者还会伴随发热、头痛等症状。

虽然大多数患者可在2~3天内自愈,但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人、孕妇、儿童、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严重脱水甚至败血症,需及时就医。

如何避免副溶血性弧菌中毒?

1.选购新鲜海鲜

购买贝类、螃蟹、虾等水产时,尽量选择活体或冰鲜保存的,避免购买已经死亡或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的海鲜。如果海鲜出现腥臭味、黏液增多或肉质松软,可能已变质,不宜食用。

2.正确储存

购买后应尽快放入冰箱,冷藏温度应低于4℃,冷冻温度最好在-18℃以下。贝类等易腐海鲜建议在购买当天食用。生海鲜应单独存放,避免发生交叉污染。

3.彻底加热

副溶血性弧菌不耐高温,80℃以上加热1分钟即可杀灭。因此,海鲜应彻底煮熟,尤其是贝壳类(如牡蛎、蛤蜊),需煮至壳完全张开后再加热3~5分钟;虾蟹类应煮至颜色变红,肉质紧实。醉虾、生腌蟹、刺身等未经加热的海鲜细菌污染和寄生虫感染的风险均较高,应尽量避免食用。

4.注意厨房卫生

处理生海鲜的刀具、砧板应与熟食分开,使用后及时用热水和洗涤剂清洗。接触生海鲜后,务必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避免细菌传播。

海鲜虽美味,但安全食用是关键。只要掌握正确的选购、储存和烹饪方法,就能有效降低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的风险。“新鲜选购、低温保存、彻底加热”是抵御“副溶”的三大法宝。

记者:吴会雄

通讯员:张梅如

编辑:孙清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