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属于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其中,甲肝和戊肝发病呈急性病程;乙肝和丙肝则易慢性化,因可能引发肝硬化和肝癌而备受关注。 今年“世界肝炎日”的主题为“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参与,控制病毒性肝炎流行,朝着“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迈进。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消化道传播,通过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水产品、肉制品、果蔬等)或水传播。 乙肝和丙肝:人体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被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和体液而感染,以下情况可能造成病毒传播: ①共用注射器(如吸毒); ②使用非一次性或未严格消毒的针具和医疗器械开展侵入性操作(如针灸、拔牙、内镜检查、文身、穿耳洞等); ③家庭内密切接触(如共用剃须刀、牙刷、搓澡巾、指甲刀等); ④无保护性行为; ⑤母婴传播(多因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而感染)。 此外,丁肝病毒作为一种缺陷病毒,在乙肝病毒的辅助下才能感染人体引起疾病,其传播途径同乙肝。
甲肝和戊肝:接种甲肝和戊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戊肝感染。同时,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烹饪过程中注意生熟分开,保证肉制品、水产品等彻底煮熟后再食用;不吃生食、不喝生水;饭前便后及时洗手。 乙肝和丙肝: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好的办法;丙肝病毒分型较多且容易变异,目前尚未研发出疫苗,可从阻断传播途径角度进行预防。
甲肝、戊肝:病程多为自限性,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以对症为主,通常预后良好;有基础性疾病和慢性肝病者感染,易发展为重症肝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乙肝:并非所有乙肝感染者都需治疗,应根据肝功能水平、病毒载量、肝脏疾病严重程度和年龄、家族史等因素综合评估疾病进展风险,决定是否需启动治疗。 丙肝:已进入“可治愈时代”,多种丙肝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已纳入医保报销目录,95%以上的丙肝感染者口服药物3个月即可得到治愈。
为让全社会更多了解肝炎预防、诊断与治疗的相关知识,上海市卫生健康公益咨询服务中心特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病科陈小华教授、徐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传染病管理科段蓉副主任医师,于7月24日下午通过在线访谈及电话咨询方式,提供相关咨询和指导。 陈小华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感染病科 主任医师 段蓉 徐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慢性传染病管理科 副主任医师 时间:7月24日 13:30-14:30 地址:请点击“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链接进入提问页面,加入您想了解的问题,届时将由专家为您解答。 微访谈:@健康上海12320微访谈(新浪微博) 专家坐堂:14:30-15:00,欢迎拨打12320咨询。 封面及配图来源:摄图网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