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大宁路街道新世纪公寓小区内,“绿之谷生境花园”的启用仪式上,居民陈詠平看着眼前错落有致的绿植、崭新的休憩凉亭和往来谈笑的邻里,难掩激动:
“谁能想到,两个月前这里还是堆满建筑垃圾、蚊虫乱飞的荒地!”
这个在居民区党总支党建引领下,由居民、业委会、物业、街道、共建单位等携手“造”出来的社区花园,不仅让老小区焕发新生,更走出了一条“共谋共建、共商共议、规范共管、长效共享”的社区花园建设路径,成为全市社区治理的鲜活范本。
从“居民呼声”到“实地行动”
新世纪公寓是1996年建成的商品房小区,多年来缺乏系统维护。
居民陈詠平回忆:
“夏天蚊子苍蝇扎堆,有次清理爬山虎,蚂蚁都爬到居民家里去了,大家早就想改,可缺乏资金及必要的技术支撑,只能看着干着急。”
大宁路街道在综合网格走访中得知居民诉求后,迅速将其纳入网格重点项目。街道工作人员多次实地查勘,发现这块地虽不大,却紧邻居民楼,若改造得当,将成为老人散步、孩子玩耍的好去处。
“必须让它重新活起来!”
带着这个目标,街道立刻联动区绿化市容管理局、社区园艺师、业委会等多方力量,一场“荒地改造战”就此打响。
从“纸上蓝图”到“共建实景”
改造的第一步是听民意。街道依托综合网格党建联席会议机制,组织了多场居民研讨会。
“有人想要个歇脚的亭子,有人希望多种点好养活的花,还有人担心蚊虫问题。”新世纪公寓业委会成员表示。
这些意见被一一记录,最终融入改造方案:
在植物选择上
区绿化部门专人现场指导,放弃难养护的外来品种,改种本土植物,既适应本地气候,又能减少后期维护成本;同时搭配常绿与落叶植物,确保四季有景,层次分明。
在功能设计上
发动居民、社区园艺师等对设计方案进行建言献策,针对小区特点,设置休闲座椅和漫行步道,打造集生态、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资金筹措一直是商品房的一大治理难题。此次,小区业委会及联建单位对项目改造提供资金帮扶。居民更在短短2天内自发捐款2万多元修建凉亭。如今,这座凉亭成了夏夜最热闹的区域。
“大家坐一坐、喝喝茶、聊聊天,使用频率非常高。”陈詠平笑着说。
值得一提的是,从居民提出设想,到多方实地共议确定方案,只用了一周时间;加上施工阶段区绿化部门的技术规范指导,整个社区花园建造前后仅用约2个月,远超居民预期。
从“一时焕新”到“长效共享”
启用仪式上,大宁路街道林长办与新世纪公寓业委会签署移交协议,由业委会依托社区花园管理公约,负责后续长效管养;小区“绿链志愿服务队”和4名市民林长也正式上岗,肩负起日常巡护责任。
更重要的是,基于此次改造经验,区绿化市容管理局与街道共同出台了《静安区社区花园建设工作指引》——这是全市首个针对居民小区花园建设的规范性工作指引,围绕党建引领、共治共享、专业赋能三大理念,对社区花园改造中的需求排摸、方案制定、资金共筹、改造规范、长效共享等环节,罗列具体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径。
“我们在跟区绿化市容局探索的过程中,想到不能只解决一件事,要从这一点延伸到解决一类事,希望把街道探索的好做法、各方参与的情况梳理成机制,在全区甚至全市的社区改建中推广。”
大宁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工作指引》出台,是党建引领网格治理中从“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的积极探索,为解决居住区树木遮挡、优化社区生态环境提供基层实践方案,为其他小区特别是商品房小区的环境改造提供了清晰参考。
如今的“绿之谷生境花园”,
不仅让荒废绿地蜕变成
“一步一景”的生态空间,
更让居民们多了一份
对社区的归属感
——正如延铁新村居民区
党总支书记所说:
“这不仅是一个花园的改造,
更是一次社区凝聚力的重塑。”
记者:彭旭卉
图片:肖鸣亮
视频:任超
编辑:叶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