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徐汇通 > 文章详情

聂耳是个“暖男”,还曾男扮女装?来百代小楼特展寻找答案

转自:徐汇通 2025-07-23 15:10:13

“聂耳是个暖男啊,每次给妈妈写信,开头都是‘我亲爱的妈妈’。”“聂耳可真是喜欢音乐,照片上他手中总有乐器,这就是他小时候吹过的笛子。”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聂耳逝世90周年。7月22日,以聂耳故里为主题,深度探寻聂耳音乐成长之路的主题特展“乐耳——聂耳故里的岁月回响”在《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纪念馆(百代小楼)三楼拉开帷幕。丰富的展品、珍贵的文字和影像史料,全方位展现了聂耳的音乐成长历程,也让现场观众感叹不已。

特展在《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纪念馆(百代小楼)三楼

聂耳1921年出生于昆明,也成长于昆明。昆明的老街、翠湖的波光、西山的松涛,成为他生命乐章的第一个音符。1930年,聂耳赴上海投身革命文艺,《卖报歌》为底层呐喊,《大路歌》为劳工发声。1935年初,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以音乐为武器,为《义勇军进行曲》谱写乐谱、修改歌词。同年5月3日,《义勇军进行曲》在百代公司首次灌录,歌曲旋律如雷霆迸发,瞬间响彻神州,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

观众认真聆听讲解

“乐耳——聂耳故里的岁月回响”主题特展从聂耳的童年成长经历起始,讲述他如何在故乡的风土人情中汲取音乐灵感;再到他求学、创作的历程,呈现其为追求音乐梦想而不懈努力的坚韧精神;最后聚焦于他那不朽的作品在时代中的深远回响。展览筹备期间,上海徐汇区和云南昆明市两地工作人员精心梳理资料,力求让展览内容准确、全面。

聂耳吹过的笛子

此次展览得到云南省博物馆的支持,展出了10件与聂耳相关的珍贵文物和历史文献藏品,均为首次亮相上海。在展厅中,记者看到了一支笛子,这是聂耳8岁时母亲彭寂宽买给他的,尚完好的笛身现在还能吹出清脆的乐音。在很多场合,比如逢年过节的家庭音乐会、学校的音乐表演、同学之间的音乐交流等,聂耳一直用这支笛子演奏。笛子也陪伴聂耳多年,直至他离开昆明。

聂耳写给妈妈的家书

展览现场还有一封1933年5月28日聂耳在端午节写给母亲的家书原件。当时聂耳在联华影业公司工作,已经创作了不少作品。信中说:“在上海演艺界中,提到聂耳,已经有相当多的人知道了!尤其在许多电影界刊物常常可以见到四只耳朵的名字。妈妈!您应该够开心了吧!”为了收集云南民歌资料,他还写道:“现在我想在中国各地的民间歌谣上下一番研究,请三哥帮收集一些寄来。不论什么小调、洞经调、山歌、滇戏牌子都要。”在信中,聂耳把自己的工资用度如数报给妈妈,从账单来看,当时因为住宿、吃饭等问题,聂耳也是一个“月光族”,有时候还入不敷出,但他依然坚持每个月学习小提琴演奏。

聂耳手抄的《再试一下》曲谱

现场还展出了20世纪20年代聂耳手抄的《再试一下》曲谱。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从小学开始,聂耳所用的教科书、曲谱,都是聂耳借来后认真抄写在练习本或包药纸上的。他说这样做不仅给家里省了一笔开支,而且容易记住,抵得上念好多遍。他所有抄写的课本、曲谱,都非常整齐干净,字迹工整。“从中你可以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热爱,感受到他的好学、坚韧、上进。”策展人、昆明市聂耳墓文物管理所业务部主任杜殿淮表示。

聂耳在青少年时期的艺术才华还表现在演话剧上,在学校,一些很难演的角色都由他扮演。1929年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演出歌德编著的话剧《克拉维歌》,人物表上注明聂守信(聂耳)扮演玛莉娅。因为当时省立师范学校只招收男生,演出时没有女生来扮演,大家知道聂耳有表演才能,演什么像什么,所有女主角就推荐他来男扮女装。每次演出之前,聂耳都要反复熟悉剧本,领会剧情,认真琢磨,并留心观察女性的思想感情、仪表姿态、言谈举止等。节目演出时,聂耳扮演的女主角性格鲜明、活灵活现,有很强的感染力,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在展览现场,观众还可以观看精心制作的聂耳音乐纪录片,聆听聂耳作品的原声演奏,身临其境地感受聂耳音乐的魅力。

观众写下观展感受

观众罗女士是第一批走进主题特展的观众,在观展结束后,她表示很有收获。“刚刚在一楼看到了聂耳曾经工作过的办公室,现在又站在这里听解说,像是一下子穿越过来一样。这种时空的碰撞,让人感觉聂耳的形象更鲜活、更立体了。”

“昆明是聂耳的故乡和安息地,聂耳之所以伟大,与他在昆明的成长经历、家庭教育有关系,也与他在上海受到的时尚音乐的熏陶等各方面有关系。”昆明市聂耳墓文物管理所所长徐承谦说,“此次展览只是一个开始,我们也希望通过沪滇合作,把上海的展览带到云南去,希望好戏、大戏还在后头。”

据了解,展览将持续至8月21日,感兴趣的观众,不妨前往参观。

记者:王永娟、陈文卿、李冠宇

编辑:宁平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