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主任梁永瑛介绍,“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梁永瑛指出,所谓“冬病”,指的是那些在冬季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像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关节疼痛、虚寒性胃肠病等。而“夏治”,是利用夏季气温高、人体阳气充沛、经络气血畅通的特点,通过特定的治疗方法驱散体内寒气,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三伏时间
初伏:7月20日—7月29日
中伏:7月30日—8月8日
末伏:8月9日—8月18日
冬病夏治适应症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反复感冒等。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腹泻、脾胃虚寒等。
骨关节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宫寒不孕、慢性盆腔炎等。
儿科疾病: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过敏性鼻炎、消化不良、厌食等。
其他:免疫力低下、畏寒怕冷、四肢冰凉等阳虚体质人群。
冬病夏治的方法
三伏贴
这是最常用的冬病夏治方法。将特制的中药膏剂贴敷于特定的穴位上,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理作用,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艾灸
艾灸是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热力刺激穴位,温通经络、散寒除湿。常用的艾灸方法有艾条灸、艾炷灸等。对于一些虚寒性疾病,艾灸效果显著。
拔罐
拔罐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通过在背部等部位拔罐,可以将体内的寒湿之气排出体外,缓解肌肉酸痛等症状。
中药内服
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进行内服。中药内服可以从整体上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注意事项
贴敷前
确保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在皮肤破损、湿疹、皮炎等部位贴敷;贴敷当天最好不要吃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也不要饮酒,以免影响药效吸收。
贴敷时
根据个人体质和耐受程度调整贴敷时间,一般成人贴2—4小时,儿童贴0.5—2小时,若感到皮肤明显灼痛、瘙痒,应及时取下,避免起泡;贴敷期间尽量减少剧烈运动,防止出汗过多导致药膏脱落,同时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以免加重皮肤刺激。
贴敷后
贴敷部位可能会出现轻微发红、瘙痒或色素沉着,这是正常反应,无需特殊处理;若出现小水泡,不要自行挑破,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即可,水泡较大或出现感染时,应及时就医;贴敷后1—2天内,仍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发物(如海鲜、羊肉等),同时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目前,上海市同仁医院、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长宁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部分卫生服务站都开启了“冬病夏治”服务,居民可以就近选择。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稿:赵 立、陆 铭(实习)
编辑:毕扬静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