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今年好多蝉
在树下骑车有水滴落下
我舔了嘴
事后才知这疑似为蝉的尿液”
随着盛夏的到来
近日,不少上海市民反映
今年蝉的数量
较往年有明显增多
相关话题一度
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有人称
被夜间蝉鸣吵得无法入睡
网友发帖吐槽
和往年相比
今年的蝉声实在是
吵得有点太响了
也有人被树下滴液困扰
从树下路过大概率被淋
今年上海的蝉真的特别多吗?
树下的滴液为何物?
是否对人体有危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
对于今年上海的蝉有所增多,专家认为目前尚无权威的监测数据或研究可以证明,但随着上海近年来生态环境渐好,蝉的数量增加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
上海自然博物馆有关专家告诉记者,蝉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不可或缺。蝉是大自然中自然形成的食物链中的一个“枢纽”,为鸟类、蜂类等提供食物来源。也是“土壤工程师”——蝉若虫在地下活动有助于土壤通气与水分渗透,其吸食行为通常不会对健康植物造成显著伤害。
据介绍,城市蝉群活跃度常被视为生态环境健康的指示标志之一——绿化增加、农药减少都有利于其生存。都市里的蝉鸣声回归与绿化覆盖率提升有直接关联。
而正如“蝉鸣声”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所代表的乡野情愁一样,当城市中的绿色林木增多,夏日特有的蝉鸣声也将越来越明显。
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系动物学副教授汤亮表示,蝉鸣是一种自然现象,其本质是雄蝉的求偶行为。雄蝉通过腹部鼓膜振动发声,其音量在昆虫界堪称“之最”。但它们能“吵闹”的时间也不会很长。“蝉的成虫寿命非常短,通常只有十几天到二十几天。”汤亮表示,大部分蝉鸣主要集中在6月末到7月,进入8月一般便会逐渐减弱消失。
部分网友反映的树下频繁遭遇“蝉雨”,觉得是蝉排泄的体液,害怕对人体有害。对此,昆虫专家解释道,这种液体基本是代谢水滴,对人体和衣物都无害。
据介绍,蝉会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树木汁液,汁液主要成分是水,营养较少。蝉吸收其中的糖类和氨基酸后,剩余水分需迅速排出体外。尤其在高温天气下,蝉吸食会更频繁,排出量也会更大,如黑蚱蝉等大型蝉类的喷液速度可达每秒3米。
但这些滴液中主要成分是水和微量糖类、氨基酸,对人体和衣物均无害,只是可能会给人带来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和清洁麻烦,但不会有健康风险。“有些人误食之后,发现有微弱甜味,正源于其中溶解的植物代谢物。”
对于蝉的数量是否需要控制,并进行防治?专家对此解释道,蝉若虫长期吸食植物根系汁液,在持续干旱且虫口密度极高时可能削弱树木长势,但健康植株通常可耐受。成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划开嫩枝表皮,可能造成枝条枯折,但对成熟树木影响有限。相较于专食性害虫,蝉的危害性较低,极少达到经济阈值。采取杀虫剂的确可杀灭若虫,但药物残留可能通过树汁进入蝉体内,若被鸟类或人类摄入,反而存在健康隐患。
记者从本市绿化部门了解到,目前上海等城市正推广物理与生态调控结合的绿色防控体系,比如通过物理阻隔阻拦若虫上树 ,同时减少广谱杀虫剂使用,保护鸟类、寄生蜂等蝉的天敌,进而让生态得以平衡。此外,每年绿化部门都会进行树种管理,如通过修剪产卵枝降低次年孵化率,避免单一树种大面积种植,减少大量繁殖风险。
要理解这些自然现象,需走进蝉独特的生命历程:蝉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地下度过。若虫蛰伏土中3-5年甚至更久,吸食植物根部汁液缓慢生长。待气候条件适宜时,它们会破土羽化。
羽化后的成虫仅有数周寿命。此时在树上的雄蝉竭尽全力鸣叫求偶,雌蝉受精后将卵产于树枝嫩梢。完成繁殖使命后,成虫生命终结,虫卵则等待新一轮生命周期的开始。
蝉鸣曾经是很多人对夏天的声音记忆,承载着这个季节特有的生命力。昆虫专家也建议,以平常、和谐心态看待“蝉鸣”这一一年中短暂出现的自然现象。对于“蝉雨”,可以在树荫密集区打伞,避免被“蝉雨”滴落。
听完专家的解释
网友们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有人觉得不影响生活:
没有蝉鸣声还能叫夏天吗?
也有人给出了不同见解:
上海今年蝉特别多
主要是因为上海人不吃蝉
你觉得今年的蝉特别多吗?
有给你造成困扰吗?
一起来聊聊吧~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部分来源:新闻坊、新民周刊、网友评论等
责任编辑:粟瑶
校审:姚佳森
终审:沈蔚
点亮
今年的蝉,给你造成困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