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闵行区莘庄镇人大深入贯彻落实市人大“十大行动”和闵行人大60条举措的任务要求,以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站建设工作为抓手,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基层治理。目前,2处基层实践站已成为代表履职“主阵地”和民主实践“示范窗”,其中,康城社区作为上海市最大开放式单体社区,其基层实践站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工作模式。
突出场景建设
构建民主实践立体空间
空间融合,物理空间集约化应用。康城社区基层实践站与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管理单元协同运作,形成由民主会客厅、民主展示廊、多元活动区组成的“一厅一廊三区”的功能布局。其中,民主会客厅设置代表接待室和动态更新的“社区热点问题”清单墙,民主展示廊宣传展示人大制度沿革、实践站工作机制和代表参与社区治理典型案例。多元活动区包含“莘智汇”议事咖啡区、“法治角”参与立法征询区和“社区课堂”服务区三大特色空间,满足多样化活动需求。
功能聚合,服务机制精准化匹配。依托闵行人大“2+12+365”工作机制,康城社区基层实践站实现代表履职“不打烊”,线下每月见、线上“码上约”,365天全天候服务。截至今年6月,230余条线上留言一一转办,有效推动解决居民楼栋出行隐患、老街片区充电难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服务延伸,“三带三进”常态化参与。莘庄镇人大以“三带三进”工作机制为抓手,深化拓展“两个联系”,使基层实践站成为代表、机关与群众之间高效沟通的桥梁。代表按需约请区镇各职能部门进站送服务、送政策。仅今年上半年就有代表61人次、区镇职能部门10个、人大专工委3个进站开展工作。
突出机制创新
激活代表履职乘数效应
建立“进网入格”工作机制,推动代表履职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莘庄镇人大制定了《代表联系群众平台与网格相融合助力基层治理工作方案》,构建起立体化、精准化的“三进”工作体系。即平台阵地“进网格”,使代表联系群众平台与8个治理网格阵地融合,实现网格全覆盖;代表“进片区”,按照“属地优先、专业互补”原则,将3名市代表、35名区代表、109名镇代表编入8个网格;服务力量“进基层”,发挥有企业、社会组织负责人身份代表的专业优势,将所属企业、社会组织与街区共建。通过“季度对接+按需参与”的工作机制,代表们根据自身专业特长“进网入格”履职,实现“专业人做专业事”的良性互动。
实施“五个一”履职机制,实现代表履职全流程闭环管理。以康城社区基层实践站为试点,莘庄镇人大探索以“五个一”机制为代表量身定制履职“任务清单”。21名驻站代表(含市代表1名、区代表5名和镇代表15名)和2名邀请驻站区代表每人认领1个届内履职项目包,其中包含:一项重点课题调研、一次专项监督活动、一份调研报告、一个民生实事项目建议、一件议案或建议。在实践中,代表们通过“五个一”机制深度参与社区治理,截至今年6月,推动解决了社区食堂、小区停车、道路照明等6大类9项民生难题。
突出创新实践
基层民主实践可感可及
打造多层次民主协商平台,让基层议事更有温度。康城社区基层实践站依托“莘智汇”公共空间,用好“人民城市议事厅”和“一莘一议”两大特色议事品牌,定期组织区镇人大代表、社区合伙人、居民代表等开展议事活动。其中,“一莘一议”议事聚焦个案问题,采取“代表参与+专家支持+多方参与”的模式,通过“选题调研-专业评估-民主协商-跟踪实施”四步工作法确保问题闭环解决。“人民城市议事厅”围绕各治理网格的共性议题集体协商,实现“有事好商量、事事可商量”。截至今年6月,康城社区基层实践站已组织召开专题议事会14场,收集意见建议289条,推动非机动车库改造、物业选聘等多个项目落地见效。
设计沉浸式民主教育课程,让制度宣传更接地气。由镇人大牵头、驻站代表积极参与,康城社区基层实践站以“校站联动”模式设计“走进人大 感知民主”系列大思政课活动。通过组织康城学校师生参与为民办实事项目跟踪监督、旁听镇人代会、模拟协商议事等多样化形式,全方位引导学生感知全过程人民民主。该基地获评首批闵行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教育基地,并入选闵行区“大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拓宽常态化立法联系渠道,让法治根基深植基层。在康城社区基层实践站,莘庄镇人大将基层参与立法联系点与实践站充分融合,建立立法建议与代表建议双向转化机制,实现普法教育、守法意识培养与立法活动参与的“一站式”服务。同时,联动康城社区党委法治观察点,围绕超大型社区治理难题,在推进基层社区自治规则与《民法典》相衔接、已建成住宅小区非机动车集中停放场所及充电设施建设、规范和完善业委会运行规则等方面提出法治建议。2024年共有1.83万人参与共10部法律法规的立法征询,446条立法建议中58条“金点子”被采纳,参与人数与采纳数均居闵行区全区首位。
觉得文章不错,就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