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徐汇通 > 文章详情

从赛场到日常,徐汇四位金牌选手的逐梦之路藏着这些故事

转自:徐汇通 2025-07-22 17:24:58

随着上海市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及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新增比赛项目选拔赛落下帷幕,由百余名精英组成的徐汇代表队表现亮眼——在101个聚焦“3+6”重点产业与数字经济新赛道的项目中,他们一举斩获十个第一名。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其中四位金牌选手的逐梦之路。

徐汇代表队合照

职业指导铸魂育人:

童金艳的“温度”与“深度”

童金艳

“用专业点燃求职者的梦想,这是职业指导师的使命。”来自徐汇区就业促进中心的童金艳拥有5年职业指导经验,在职业指导师特色项目中斩获金牌,其背后是徐汇人社系统构建的“实战化培养体系”。

面对备赛期“时间紧、任务重”的双重挑战,她将数百个一线案例转化为竞赛“活教材”,尤其在应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时,从心态调试到能力建模,再到职场适配,在个体指导与团体教学的实战经验中提炼普遍群体特征及普适性指导方法,形成兼具理论深度与实操价值的指导体系。该体系不仅助力其在竞赛中取得高分,更在日常工作中帮助数百名求职者实现职业突破。作为公共就业服务战线上的“金牌军师”,她用专业与温度诠释了“以赛促学、以学促干”的深层内涵。

口腔新秀破茧成蝶:

刘诗墨的“技”与“魂”

刘诗墨

“这份荣誉不仅是我个人努力的见证,更离不开徐汇区口腔医院这个温暖大家庭的鼎力支持。”作为入职仅一年的新职工、新党员,刘诗墨在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新增比赛项目上海参赛选手选拔工作中,勇夺“口腔修复工艺技术”金牌,其背后是一支硬核团队的全力托举。

当这项新兴技术首次登上世赛舞台,医院为其量身定制“白+黑”训练计划。在传统工艺与数字设计的跨界领域,技术室前辈们手把手传授从手工雕刻到数控加工的全流程秘籍。她的作品中兼具传统匠艺的温度与现代科技的精度,诠释了新时代技能人才的责任与担当。

轨道先锋突破极限:

刘熙睿的“速度”与“精度”

刘熙睿

同样在世赛新增项目“轨道车辆技术”的赛场上,来自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刘熙睿以金牌的成绩演绎了一场现实版的“速度与激情”。面对这个理论与实操要求都达巅峰的高难度项目,学院组建的资深教师团队为其绘制了“理论攻坚+实操突破”的双线作战图,不仅联动郑州捷安高科提供全仿真设备训练,更带领他跨越千里与外地院校开展拉练对决。

作为上海集训基地的申通地铁集团,不仅提供真实的轨道车辆设备供其“实战演练”,更安排专家老师一对一传授故障诊断的“独家心法”,这让他在电路检修、制动系统调试等关键环节,能够实现毫秒级的精准操作。备赛期间上百次的模拟演练,让他在最终对决中以零失误的表现征服评委,成为轨道交通领域冉冉升起的“技术新星”。

盾构精英开拓空间:

陈伟杰的“创新”与“传承”

陈伟杰

上海隧道的隧道工技师陈伟杰,2007年入行,视盾构机为“有生命的伙伴”,以人机合一的实操彰显隧道技匠风采。他在工程中勇破难题,在秦望通道工程里,针对富春江底卵砾石层的施工挑战,他创新了刀具配置与换刀工法,将单把刀具更换时间缩至1.5小时,效率提升75%;在崇明线17标中,他优化了施工方案保障高效推进,助力国产盾构适应复杂环境。

此外,他还善用技能创效,在秦望通道通过多项优化举措,直接降本600万元。身为“金手指”得主,陈伟杰将“严谨、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工作,参建工程均安全优质。同时以“师徒制”传承盾构操作、风险预控等技能,培育行业新人,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从浦江到富春江,他以坚守与创新开拓地下空间,为技能强国添力。

这些优秀选手的亮眼表现,背后是徐汇区“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融合绽放。从职业指导的“一线案例实战转化”到口腔医院的“一对一传帮带”,从交职院的“产学研一体化”到隧道工程的“师徒制”传承,从人社部门的政策护航到企业基地的设备支撑,形成了技能人才成长的黄金生态链。

记者:曹香玉

编辑:陈海笑、王晨熙(实习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