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长宁 > 文章详情

一场因雨棚安装导致的纠纷,就这样被化解了……

转自:上海长宁 2025-07-22 14:53:08

日前,一场因雨棚安装引起的纠纷发生在天山路一小区,在城管社区工作室联络员的持续努力下,最终,上演了邻里互相理解的温情一幕……


雨季,因安装雨棚产生的邻里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当收到一则居民关于违规搭建雨棚的投诉后,天山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立即安排联络员前往现场了解情况。



原来,考虑到夏季雨水多,一楼的年轻业主觉得,装个雨棚可以适当地遮雨。没想到,第二天,就被二楼业主投诉到了居委会,“雨棚安装高度距二楼窗台仅50厘米,过近的间距严重影响了正常晾晒,对住户日常生活造成了实质性妨碍……”


一边是一楼居民遮风挡雨的需求,另一边是二楼居民被遮挡的“晾晒权”,如何化解邻里纠纷,发挥城管社区工作室在基层精准对接投诉热点,柔性化解矛盾,促进社区和谐的关键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首次调解进展得并不顺利。一楼业主表示,自己已充分听取了二楼的意见,主动将雨棚降低30厘米;二楼的老人坚持不同意一楼搭建雨棚,并多方投诉。


面对矛盾现状,执法队员始终秉持为民服务的初心并开展调解。


雨棚拆除前后对比


一次次不厌其烦地上门沟通,执法队员从促进邻里和谐的角度出发,耐心倾听两位业主的诉求和担忧,他们凭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渐渐消除了双方的抵触情绪。


时间一点点过去,通过多次“背靠背”调解,执法队员听得出,双方的态度出现了转变,愿意从对立转向为对方着想,这一步,为矛盾的积极化解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执法队员巧妙解读相关的法律规定,引入发生在居民身边相互理解和帮助的暖心故事,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相互理解。


三天后,一楼业主主动拨通了执法队员的电话:“之前发生矛盾是因为忽略了老人的实际需求,我准备把雨棚拆除。”当执法队员和居委会干部把这个好消息转达给二楼业主时,老人也表达了真心的感谢。此时,一场可能诉诸法律的冲突,在多方的努力和相互理解下顺利化解。

采访手记

面对老旧小区安装雨棚等常见矛盾,“城管进社区”的价值在于融入社区基层治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法律为准绳,通过换位思考打破双方的心理隔阂,在坚守法规底线的基础上,主动寻找情感共鸣点、用情理疏通“梗阻”,实现矛盾化解“最优解”,让治理既有秩序又有温度。


如今,城管社区工作室被寄予了更多期待,这个案例展现了城管社区工作室“源头治理、服务前置、矛盾吸附”制度的强大生命力,是城管社区工作室成为扎根基层的“前哨站”与“连心桥”的真实写照。


图片来源于长宁区城管执法局

撰稿:闫 漫

编辑:竺嘉茹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