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上海崇明东滩,一片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太平洋西岸难得的净土”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此停歇补充能量完成跨越国界的生命之旅。这里也是周边农户世代耕耘的家园。然而,当鸟类的“能量补给站”与农户的“米粮仓”重叠,一场无声的“战争”悄然爆发。鸟损庄稼,人设防网,却导致大量候鸟惨死网中。一边是国际候鸟重要迁徙通道保护的重任,一边是农民的生计,这道生态难题,如何破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顾这条解题之路。
“天外来客”碰上防鸟网
近年来,东滩周边的农田、果园、鱼塘旁,悄然架起了一张张防鸟网。这些网,细如发丝,有的透明无形,有的松松垮垮,却成了候鸟的“死亡陷阱”。经过进一步调查,我们发现这不是个例,这些网线缺乏统一标准,架设随意,鸟撞上去,轻则骨折,重则被死死缠住,在痛苦中耗尽生命。而农户们也觉得很委屈:辛苦种下的粮食、投放的蟹苗,眼看就要收获,却成了候鸟的“免费食堂”,损失惨重。他们架网,实属无奈自保。
一边是必须保护的全球迁徙候鸟和世界遗产地,一边是守护饭碗的农户。保护与发展,似乎走到了非此即彼的死胡同?这道看似无解的生态难题,突破口究竟在哪里?难道只能眼睁睁看着鸟儿不断撞向死亡之网,或者农民放弃辛苦耕耘的土地?
检察智慧破开“生死网”
这道难题绝非简单的“抓”或“罚”就能解决,必须找到根源,寻求多赢之道。于是,我们紧急召开了一场汇聚法学、生态学、农业学多方智慧的专家研讨会。专家们一针见血:“防鸟网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无序滥用!”“必须立刻制定科学标准!”“单靠‘堵’不行,要帮农民找到‘疏’的办法,探索生态补偿和产业转型!”共识在激烈的研讨中逐渐凝聚:需要法律、经济、社会手段“三管齐下”。
当然,公益诉讼办案光有理论不够,需要听到最真实的声音。于是一场在最高检统筹部署下、四级检察机关联合各界媒体参与的公开听证会召开。当环保组织志愿者展示那些惨死的鸟类照片时,会场一片寂静;当农户代表说出“我们也爱鸟,但也要吃饭”的无奈时,大家陷入沉思;基层干部分享了创新做法,也道出了补偿机制“落地难”的硬骨头。听证员最终一致认为:行政机关保护力度必须加强,但更关键的是,要尽快拿出让农民愿意放下“防鸟网”的替代方案——发展“鸟类友好型农业”刻不容缓!
听证结论就是行动指南!我们依法制发检察建议,并全程跟踪问效。
“立规矩”:大户用网需备案,政府发布《防鸟网线使用指南》——网线要用亮色、粗细孔径有标准,让鸟儿“看得见、躲得开”!
“解后忧”:协同人大开展立法调研,推动制定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政策,引入农业损害保险,让农民损失有兜底。
“谋出路”:创新引导发展“候鸟食堂”“生态蟹田”等模式,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优势,让护鸟也能增收!
跨界融合织密保护网
线下治理如火如荼,线上也不能留死角。我们联合大型电商、社交平台,布下“智慧之网”,依托“绿网”预警系统精准拦截非法捕鸟网售卖、违规野生动物烹饪教程;我们自主开发“数字公益检察办案系统”,对江豚、扬子鳄、海龟等珍稀生物进行动态监测,用科技力量守护更多生灵。
从剑拔弩张的“人鸟之争”,到和谐共生的“东滩样本”,这条法治化破解生态困局的路,终于走通了!2025年7月,我们的实践荣获2025“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国际鸟盟首席执行官马丁·哈珀评价道:“检察官的创新治理模式不仅有望救下中国境内成百上千万的鸟类,更为地区乃至全球同类治理提供了示范样本。”
候鸟翩跹掠过天际,风吹稻田翻涌希望。从线下监督到云端守护,从非此即彼到和谐共生,从域内治理到国际联动,中国检察机关正与各方携手,在稻香鸟语间共执生态之笔,书写仓廪实和万物生的法治篇章。
供稿 | 崇明区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