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有声书、游泳……暑假里耳朵一刻不得闲?当心外耳道炎症找上门!
今天,我们邀请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杨军,来分享科学的护耳之道。
日常生活中,家长会使用棉签、挖耳勺等工具深入耳道,帮孩子清理耵聍(俗称“耳屎”)。其实,耳屎具有保护耳道、黏附灰尘、抑制细菌的作用,一般会自行排出。如有必要,可在耳道外口用棉签浅浅擦拭,避免深入。
若出现耳屎堵塞影响听力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请专业医生处理,切勿自行操作。
如今,不少学生在学习和娱乐时会长时间使用耳机,长期佩戴入耳式耳机且音量过大,会损伤内耳感觉毛细胞和神经,导致听力下降。
使用耳机时,应遵循“60-60”原则,即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选购耳机时,优先选择耳罩式耳机,它不直接接触耳道,可减少对耳道的刺激。
针对游泳或洗澡后耳朵进水的情况,则建议采用偏头单脚跳的方式,让水自然流出,或用棉签轻轻蘸干外耳道的水分。
但是,要避免频繁掏耳朵,以免破坏耳道表面的保护层,引发炎症或真菌感染。
以下情况可能是听力受损的信号:
多次呼唤孩子无反应,或孩子经常要求重复说话内容;看电视、戴耳机时,将音量调得很大,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听别人说话时喜欢往前凑,在电影院等场所坐最后一排听不清,需要往前坐;感冒后频繁抓耳朵,可能因中耳炎导致耳朵闷胀、听力下降。
感冒或鼻炎发作时,擤鼻涕不当可能导致炎症通过咽鼓管蔓延至耳朵,引起中耳炎。若确需擤鼻涕,应单侧依次进行,避免同时捏住两侧鼻孔。
同时,腺样体肥大也要引起重视。腺样体位于咽鼓管开口附近,肥大或增生会压迫咽鼓管,引发分泌性中耳炎,影响听力。
若孩子出现打鼾、呼吸暂停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评估。
建议每3-6个月带孩子前往医院接受1次听力检查,尤其是曾出现过耳部不适、频繁使用耳机或有相关疾病史的孩子。
对于鼻炎、腺样体肥大、扁桃体炎等疾病,应积极治疗,避免炎症蔓延影响听力。
儿童用药也需谨慎,某些药物可能具有耳毒性,用药前需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中,尽量为孩子营造安静的生活环境,减少接触高分贝噪音的机会。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