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的一个清晨,一位患者家属满怀感激来到心内科李剑教授门诊,送上感谢牌匾。她92岁高龄的父亲是一位退伍老兵,上个月成功完成手术,如今康复状况良好。家属特意请求代父亲与教授合影留念。“父亲一直念叨着要当面感谢您,”家属动情地说,“这张照片带回去,他一定会非常高兴。”
十年房颤路:九旬老兵的求医与坚持
2025年6月,当92岁的老陈(化名)从心导管手术室被推回病房的那一刻,他不禁老泪纵横,失声感慨。九十载岁月在他的眉间刻下沟壑,却未曾磨灭那颗跳动不息的心。老陈是一名曾扛过枪、走过烽火的老兵,晚年却陷入另一场无声的战斗——他的心脏,那个跟随他南征北战的“老战友”,开始背叛他。
十年前,老陈诊断了心房颤动,这个病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他的心跳时而狂乱如鼓,时而微弱如絮。每一次心悸,都像是心脏在挣扎着呐喊。老陈的子女各方打听专家学者,辗转多地名医名院,都建议尽快手术,并告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但当时老陈全家都对心脏手术充满了恐惧。家人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来到了华山医院,找到了心内科的李剑教授,他耐心地倾听病情,对家属的顾虑和老人的固执都表示理解。
“那我们先不手术,再调整一次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要控制好血压、戒酒、早睡!把影响房颤发作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好,我们观察两个月,如果效果还是不好,再考虑来做消融。”李剑教授向老陈及其家属说。
医疗并非只有说服和改变一种选择。经过三个周期左右的药物和生活作息调整,老陈的病情得以稳定,之后五年多很少发作,他从房颤的恐惧阴影下走了出来。老陈的女儿说:“考虑到父亲对手术的抗拒,这个方案是当时最适合病人的治疗选择,也是病人依从性最好的一个方案,医者的‘病人视角’是最难能可贵的。”
决心与抉择:当高龄心脏遇到前沿技术
后续的几年,药物成了他忠实的“卫兵”。可2024年的冬天,命运再次给了他一个转折,感染了肺炎的老陈每天夜里大口喘气,脸色发黑,汗珠不停从头上大颗大颗掉落。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对每一个房颤患者来说都是鬼门关。李剑教授远程关心老陈的用药及病情,这种关怀给老陈也带去了信心,在精心治疗下,老陈挺过了最黑暗的冬天。
如今老陈已年过九旬,体质明显下降,房颤发作频率不断提高,几乎到了刚出院几天就又住院的地步,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他的房颤心率持续保持高位,极易迅速引发心衰,药物效果不佳。老陈希望能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就需要再次面对是否手术的选择。
作为退役军人,他非常有决断,明确表示,如果有手术条件,他愿意通过手术改善病况。但现在的老陈年纪太大,房颤持续时间长,左心房也显著扩张,消融手术的风险大,成功率也极低。
“有时候,它突然狂跳,像要冲出胸膛;有时候,又慢得像是要停下……”老人摸着心口,苦笑着形容。他的家人忧心忡忡,跑遍多家医院,却因高龄被婉拒手术。
“难道年纪大了,就只能听天由命?”老人的儿子红着眼眶问。
李剑教授告诉老陈家人:心脏像一座精密的城市,而房颤就是这座城市的“电路故障”。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靠药物维持或进行导管消融手术。但对老陈这样的高龄患者,手术风险和复发率都比较高。可以考虑做生理性起搏+房室结消融,这种“焕新”心脏电路的手术方案,对陈老来说确定性更高,获益也更大。
“高龄不是禁区。”医生的声音沉稳而坚定,“我们可以让心脏重新找回节奏。”
那么什么是“生理性起搏+房室结消融”呢?
心脏的传导系统,就像一条高速公路,从心房经过房室结传递到心室。正常人的心率是60-100次/分。房颤时,心房发出的电信号快速而混乱,像失控的烟花,甚至可能达到每分钟300次以上。
房室结,原本是心电信号的“守门人”,但在房颤时,它疲于应付,只能不规律地将一部分信号下传到心室,导致心室也跟着狂跳,心脏无法有效收缩供血。房室结消融术,就是对这个“守门人”进行控制——通过射频,阻断心房的混乱信号,给心脏“踩刹车”。这样心脏的节律便不再受到房颤干扰了。
旧的紊乱节律阻断后,新的节律从何而来呢?那就要靠起搏器发出的电信号了。生理性起搏是一种先进的心脏起搏疗法,它可以模拟心脏自然的跳动方式。不同于传统起搏器将电极放置在心肌上(好比在高速公路旁另开小道),生理性起搏将电极精准植入心脏自身的传导系统(即“高速公路”主干道)上 。这使得电信号能沿着心脏天然的“原装线路”传导,实现左右心室的同步收缩,从而更有效地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负担 。
因为生理性起搏结合房室结消融可以有效控制心室率、改善心室的同步性、提高泵血效率、且不易复发等特点,这种技术特别适合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多次房颤消融术后仍复发、心力衰竭、高龄患者等人群。
生理性起搏心室电极示意图
房室结消融
手术台上的“无声战役”:一次手术为心脏“重启”
手术那天,无影灯下,电极在血管中穿行,像一位细心的探险家,寻找心脏深处那条电路。
“找到了!”屏幕上,电信号闪烁,李剑教授和心内科罗心平教授精准锁定目标,将生理性起搏电极稳稳植入左束支区域,与心脏的天然传导系统对接。随后消融导管抵达房室结区域,射频能量释放,短短几秒,房室结区域被安上了“刹车”。
“滴——滴——”心电监护仪上,原本杂乱无章的波形,逐渐变得规律。
老陈手术后回到病房,坐在床边,轻轻按着胸口笑了:“现在的心跳,像年轻时出早操的脚步声,又稳又有力。”
心脏的每一次跳动,都是生命的韵律。而当这韵律被打乱时,今天的医学,已经能像一位高明的指挥家,让心跳重新奏响和谐的乐章。或许这就是医学最动人的地方——它不仅是冰冷的科技,更是温暖的希望。
心内科团队合影
从右至左:罗心平、李剑、熊楠青、赵奕凯
专家介绍
李剑
心内科
主任医师
点击预约
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心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党支部书记,国家感染病医学中心首席心电学专家,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上海心律学会(SHRS)常委,第四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心律失常学组秘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督导专家,上海市心血管专业医师培训专家组专家兼秘书。
诊疗专长
专业方向为心房颤动的介入治疗,包括导管消融、起搏器植入、左心耳封堵。阵发性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的射频与药物治疗。
房颤专病门诊 点击预约
房颤专病门诊主要诊疗范围:
1. 心房颤动患者的导管消融治疗,包括射频消融、脉冲场消融、冷冻消融;
2. 房颤合并脑梗死、脑出血患者的左心耳封堵治疗;
3. 起搏治疗,房颤患者的心室率管理;
4. 心房颤动手术患者的术后随访和药物调整。
文丨心内科 赵奕凯
审核丨心内科 李剑
喜欢就奖励一个“”和“❤”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