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松江 > 文章详情

松江的他们要离开了,乌蒙山区的父老乡亲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哭红了眼睛

转自:上海松江 2025-07-20 18:32:02

盛夏时节的昭通,午间烈日似火,早晚有几分凉意。


从2022年夏至2025年夏,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松江团队5名校长、24名教师深入云南省昭通市2县1区5所学校,开展教育帮扶工作。三年来,留下教育经验的同时,他们也将教育情怀撒满乌蒙山区。


三载光阴三载事,教育的情怀和初心藏在乌蒙山连绵起伏的怀抱里,也藏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松江团队的心底。当山风从江边拂过,离别如期而至,每一段“那山,那人”的故事,闪耀着关于县域教育振兴的微光,也照亮了接棒者后续进山的道路。


当得知松江的老师圆满完成援助任务即将返回松江,不少乌蒙山区的父老乡亲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夹道欢送,哭红了眼睛。




临别的泪水忍不住流

“愿这里的山让我更加坚毅,愿这里的风使我更加硬朗,愿山里孩子的每一张笑脸让我更加热爱我的职业,更加热爱我的生活……”最后一堂政治课上,念完名为《那山,那人》的随笔,援滇教师石春山急匆匆地跑出教室,躲进了楼梯口一间没有空调的临时办公室,他怕自己忍不住在学生面前落了泪,难为情。



那会儿刚好是课间,教室外热闹了起来,可高二(150)班却异常安静,同学们追了出来,几个女生哭红了双眼。学生左青青回忆:“军训的时候,石老师是除了班主任以外,第一个来看我们的老师。我当时看到他,还以为他是我们本地的老师,给人的感觉太平易近人了。后来才知道他是从上海来的。”班长贾连秋说:“石老师上课和蔼可亲,同学们都很喜欢他,他讲话很温柔,同学们回答问题也很积极。”



与学生对石春山的感激相比,石春山认为乌蒙山区给予他的精神财富更为宝贵。“这里的人们真不容易,他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比我们平原地区的人不知要多付出多少努力。”石春山说,山地生活虽然艰苦,但云南人从未向自然低头,云南的孩子乐观向上。


银发校长在乌蒙发余热


7月1日的以勒中学,一间阶梯教室里,一场欢送援滇教师的议程隆重举行。当天,现场有教师、有学生,也有家长和当地公务人员。以勒镇党委书记沈灿在发言时说:“我代表以勒镇8万多父老乡亲向你们致以崇高的谢意!”



台下,62岁的季银平坐在第一排的正中央,听着父老乡亲朴素的话语,五味杂陈。三年前,还有半年就要退休的他,不远千里来到昭通市镇雄县以勒镇,把家中九十多岁的双亲托付给了妻子和妹妹。到以勒镇三年,忙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同时,他还揽下了给几位援滇教师烧饭的活儿。青年教师须若愚说:“他就像老父亲一样,怕我们吃不好、吃不习惯。”


“我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对教育是有情怀的,即将退休时来到以勒,了解山区教育,也丰富了我的教育经历。”季银平说,“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是国家战略,旨在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促进西部教育的振兴,教育帮扶工作使命光荣。”


这些年,在乌蒙山区,他着实看到了东西部教育的差距,遇到了不少困难,也做了一些实事。一程山水一程路,临别感慨很多,但他只用一句话作结:“教育帮扶,不仅是‘手拉手’的温暖,更是‘心连心’的传承。”


把“好先生”留在北闸中学


与季银平一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老校长还有陈剑钰。待返沪后,他就要退休了。三年来,这位性格直爽的上海市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成了北闸中学名副其实的教育领路人。



采访中,话不多的陈剑钰领着大家在校园里逛了一圈。尽管校园环境这几年大变样,但他仍然有许多“放不下”。在他待了三年的办公室,一只鼓鼓的双肩包放在椅子上,桌面已经清空。墙壁上悬挂的牌匾还在原处,牌匾上陶行知先生教学合一的观点赫然眼前——“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这块牌匾是三年前刚到北闸中学时,他找学校的书法教师帮忙写的。“当初在松江,我的办公室也有这样的一块牌匾,我到哪所学校,这句话就跟着我到哪所学校。”陈剑钰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唯有做教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才能影响和带动学生,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入乌蒙山区这几年,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教育改革大抵从来就是如此艰难,在山区更是如此”。但越是艰难,就越要推动改变。从“陈剑钰名师工作站”的设立,到教师人人参与听评课,教育展示活动“一月一校内、一年一区域”,再到知名专家进校指导,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学放在首位,在校园渐成气候 。提及这些改变,北闸中学党委书记李俊在接受采访时甚至红了眼眶,感慨“一路走来不容易”。


“牛街镇一哥”名留白水江


教育帮扶,除了因地制宜“把脉问诊”,还要融入当地、抱团前进。



白水江畔,有着1700年历史的牛街镇枕山而进,彝良二中也坐落于此。2022年,金仲明带领团队从松江出发,一头扎进了傍山而建的彝良二中。初到时,每日爬坡过坎进出学校,金仲明很是不习惯,就连去食堂吃饭也要爬上建在悬崖边的小楼。而今,他总是乐呵呵地说:“在我们彝良二中,栋栋都是景观房。”


这话虽有几分玩笑的意思,但学校地理位置居高临下确实不假。向下能看见奔腾不息的白水江,往上能望见建在山上的房屋和长势甚好的苞谷。平日里上上下下,减掉了啤酒肚的金仲明,也成了牛街镇的名人。几年下来,从街头到街尾,他都摸得清清楚楚,还养成了喝当地特色红豆酸汤的习惯。老师们亲切称他“牛街一哥”。



回松江前,照常在校园里巡视的金仲明好几次被拿着笔记本的学生拦住,“金校长,能留个您的电话吗”“金校长,想让您签个名”。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金仲明总是笑着满足孩子们。高二学生王婉岑的爸爸王世贵告诉记者,这两年,彝良二中的艺术特色教学搞得有声有色,他的女儿学的是舞蹈,也喜欢画画。“换作以前,想都不敢想,出去培训要花很大一笔钱。现在好了,学校聘专业教师辅导孩子,家里不用出钱,一般家庭的孩子想学艺术也行得通。”言语间,王世贵满是感恩。



“光宇哥”助学子重获“新声”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被大家亲切地称作“光宇哥”的援滇教师王光宇却道:“都说要做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但爱心究竟是什么?这太抽象了。”这几年,他确实干了不少具体的事。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那个曾在课堂上一直盯着他看的男孩。



初到以勒中学,站上高一物理课讲台时,坐在教室前排的一名男孩总是盯着他看。他暗暗记下了男孩的名字。后来的课堂上,男孩的眼光依旧紧紧追着他跑,可互动时点到男孩回答问题,却很少能答对,哪怕是比较简单的问题。



王光宇课后了解才知,男孩幼时因病导致听力受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家中还有一个妹妹,平日里兄妹俩相互照应。由于家里经济并不宽裕,懂事的男孩就把难处留给自己,依靠读唇听课,治疗的事就这样耽搁了下来。


几经打听,得知一套助听设备需要花费几万元时,王光宇没有联系男孩的父母,而选择自己奔走解决。他抓紧联系了云南省残联,并与班主任邹清明沟通,连夜整理学生档案,各方合力,将男孩送至专业听力检测中心,只花费了短短15天时间就配好了助听器,顺利帮助男孩找到久违的清晰声音。


体育老师念叨的读书经


在山区,人们将读书视为改变命运的途径。但也有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而辍学。因此,在当地,“控辍保学”是一项重要任务。



北闸中学高中(122)班的教室里,后墙黑板上方的“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格外醒目。班里一个名叫戴富裕的男生告诉记者,这句话是来自松江的班主任尹建华刚进班时的口头禅。“尹老师虽然是教体育的,但是平时金句频出,这句话出现的频率特别高。”戴富裕说,“高一搞班级文化建设,我们班的同学们一致认为,这句话应该上墙,没有找尹老师商量就行动了。”



三年过去了,回想起来,尹建华依然能清晰地记得,某一天,走进教室突然看到这句话贴上了墙的感受——“很欣慰,很感动,也相信孩子们能用心读书,改变命运,建设家乡。”他告诉记者,刚到北闸中学时,团队就优化制定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完善了学校管理、课程、教学、数字化建设等十二个方面的行动方案。“一茬接着一茬干,总会有些改变的,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和学生。”尹建华坚信。


山水昭然重构育人理念


采访中,老师们提得最多的是“改变”。没错,改变!县域教育要振兴,改变是首要的。但要改的有很多,饭要一口一口地吃,问题也只能一个一个地解决。



昭通以其“地势险峻而民风坚韧”著称。在援滇教师任丽菊看来,这种地理与文化上的边界感,正是彰显教育实践张力的所在。她认为,全场景课程作为融合项目化学习、设计思维与跨界资源的系统化实践路径,不仅回应了国家课程改革对“系统育人”的时代诉求,也为教育资源受限地区提供了教育共生的可能路径。深入乌蒙山区后,她带领方禄为、赵泽东、田娜、杨海东等几位当地教师,以昭通市著名的龙氏家祠、白鹤滩水电站、大山包湿地等学生熟悉的场景为探寻点,开发跨学科全场景教学,帮助当地教师重构育人理念。



回松江前,一份90多页的《山水昭然》全场景教学课程研学手册结集印发。从这本册子来看,实地探访、生态调查、创意表达都有涉及,数学、语文、英语、政治、艺术等学科都有参与。学生在探寻过程中解锁龙氏家祠中西合璧的建筑密码,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路径;在深入巧家县世界级白鹤滩水电站采集电站数据、红糖村就业率、生态变化指数的过程中围绕工程建设、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记忆展开探讨;在大山包湿地,学生变身生态守望者,在探寻中建立“神鸟档案”、绘制“生态地图”,为公众设计《大山包生态游学手册》。


小小的探索,带来的可能是大跨步式的进步。北闸中学副校长方禄为感慨,基于真实场景、真实问题创设学习路径,让教师的教学方式得以转变,也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中扮演起了昭通文旅资源的宣传员、推介员。而这样的改变也让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松江团队的成员们感到欣慰,期待山区教育蒸蒸日上的同时,他们也将祝福留在了校园里,比如北闸中学校园里“星”字名的楼宇,老师们说:“希望孩子们在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的同时,还要仰望星空,勇于探索星辰大海。”


记者手记


2025年7月1日凌晨4点至7月5日凌晨2点,从上海市松江区到云南省昭通市,一来一回4000余公里。去时飞机转高铁,回程因机票紧张、时间限制等各种因素,不得不飞至北京转机回上海。满打满算为期4天,要探访以勒中学、镇雄职高、彝良职高、彝良二中、北闸中学5所学校。这些学校虽同处一市,但校与校之间的距离极远,即便同在一个县,车程也要一两个小时。


一路颠簸一路飞奔,实属不易。更不巧的是,7月1日下午1点45分,抵达目的地时,同去采访的摄像记者王俊杰还发了高烧。可第一场采访就安排在当日下午2点半,按计划我们需要拖着行李从镇雄高铁站直奔以勒中学。时间紧任务重,只能兵分两路。在松江区教育局同行老师和当地教师的照护下,他去医院购药后又抓紧赶到学校,坚持完成了当日的拍摄任务。几天辗转间,爬坡过坎是常事,海拔高低切换时还伴有耳鸣、头晕等反应。由于学生即将放假,有的采访不得不安排在夜间。所以,这趟外出采访着实不轻松。


难归难,但值得。


当松江援滇教师带着我们兜校园,讲述在滇三年的工作生活日常;当昭通当地各个学校负责人历数学校、教师、学生这几年来的翻天变化;当看到“最后一课”结束时,孩子们不舍的眼神;当自称“我们有点不好意思,有点害羞”的学生手持小风扇朝我们走来送清凉……我们看到了老师们跨山越海的意义,也切实感受到了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启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的必要性。


海风吹进乌蒙山区,帮扶扶到点上、帮到根上。采访中,我们看到,不管是校园硬件配套的提升,还是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转变,全面系统地帮扶,确实为被帮扶学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注入了活力。不断攀升的升学率,校企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也让更多山区的孩子望见了走出大山开拓眼界、回归大山建设家乡的希望。


缩小东西部差距,助力乡村振兴,教育当先行。一批又一批援滇教师深入云岭大地,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思维,也与当地师生及家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有理由相信,朝着正确的方向,用上科学的方法,一茬接着一茬干,乌蒙山区县域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必将更上台阶,乡村振兴也指日可待。


■记者 王梅 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视频 王俊杰 叶伟 昭通发布

■文字编辑 周正豪

■栏目责编 周加姚 ■栏目主编 周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