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检察 > 文章详情

以法为刃,叩问初心

转自:上海检察 2025-07-20 18:09:35

来源 | 上海黄浦检察

作者 | 付伟成

入夜后,白日的喧嚣渐渐沉淀,我留在办公室加班。没有开灯的走廊,夜色浓得像化不开的墨,只有路灯透进几缕淡光。整理卷宗时,脑海中忽然想起《以法之名》里洪亮沉静又灼热的眼神,就像一记轻叩落在心上,在加班的寂静里泛起细微的回响。

最高检监制的《以法之名》已然落幕。这部聚焦检察侦查部门办案日常的剧集,从东平市一桩涉黑案件切入,各种势力犬牙交错,各种阴谋诡计徐徐展开,法律与人性不断交织其中。身为检察侦查人员,观剧时我对其中的证据调取与审讯环节自有一番理解与体悟,诸多情节亦令我深有共鸣。洪亮调查取证时遭遇的推诿搪塞,孙飞在审讯室里对抗调查,一副"你们能奈我何"的倨傲神情,还有案件即将突破时突如其来的阻碍……每一个细节都如此真实,仿佛是都曾在我的工作笔记中出现过。

我们办理的案件虽然不似剧中的戏剧冲突那般富有张力,但办案路上也会碰到许多与剧中相似的问题和困难。犹记得在办理一起滥用职权案件中,即使前期自认为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但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就是不开口,以沉默应对。那是我第一次参加案件办理,记得那天我返回办公室,久坐于桌前,看着眼前准备了好久、摞成一座小山般的证据材料,心里仿佛坠了块铅石。那并非一种瞬间的悲怆,而是一种沉重的无力感。“我该怎么做?”每一页材料好像在无声嘲笑我:“你准备那么充分又能怎样?”

但是我们没有放弃,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踏实做好自己的工作,最后经过我们耐心释法说理、剖析利害关系、适时出示客观证据材料,犯罪嫌疑人意识到对抗是没有用的,最终开口认罪。现在回想,却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当时的我还太稚嫩,职务犯罪侦查,困难挫折才是常态。“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每一起案件的办理都是无数日夜下的苦功夫和笨功夫换来的。

有人说,你们检察侦查是查“自己人的”,不讲人情。正如郑雅萍在第一集中质问洪亮的那样“你们十一部办案讲天理、讲国法,讲不讲人情?”法律作为社会契约的骨架,若失却了人情与温度的血肉填充,终归不过是僵硬的规则罢了。但人情绝非是法律的例外,而是法律的温度,是法治天空中透落的光。剧中洪亮离职报告已经被批准,但他还是选择留下继续把案件查清。为什么?仅仅是为了给自己的朋友乔振兴打抱不平吗?我觉得更多的是为了守护他心中的那份正义。因为他说“我现在就让他们看看,十一部不是吃干饭的,十一部的检察官哪怕说要离职了,我们也能遇佛杀佛、遇鬼杀鬼,我们要证明,首先我们不光是检察官,我们还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检察侦查工作是查办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是刀刃向内。监督不仅是为了规范全体的行为,执行者本身更是接受监督的先行者,执行者存在的核心价值正是要有以自我约束的勇气,时时惕厉自省,检身正己,确保监督的公平公正。如果司法者成了枉法者,如果证据可以被伪造篡改,如果声音可以被屏蔽,如果…如果法律成为犯罪的工具。那又何谈公平正义?

自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各地检察机关陆续成立了检察侦查部门,2025年6月2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侦查厅正式挂牌成立,《以法之名》同天开播,检察侦查部门就是要刀刃向内,成为一柄监督的利剑,对在刑事诉讼过程进行法律监督中发现的司法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行为宣战。

行笔至此,我抬头望向制服上的那枚金色检徽,心中涌动着深沉的暖意。那枚检徽的重量,不仅承载着公平正义,更系着人间的悲欢与期待。在精密的法律天平上,我们称量的岂止是罪与罚?更是守护着人心深处最渴望的那份,被听见、被修复、被郑重以待的公平正义。

当我伏案写下这段文字时,耳边仿佛响起《以法之名》的插曲:

“我要走穿这条命,去看雪兰花;我要踏破这双鞋,光脚平风沙;我要白日见云霞,夜里举火把;我要这朗朗乾坤下事事有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