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全球首个纯陨铁金箍棒现身上海天文馆:星际碎片背后的宇宙奥秘→

转自:上海科技 2025-07-19 18:52:07

你听过天外之音吗?7月18日,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大器星成”陨石文化展揭幕。当科学家用显微镜观看陨石切片,观众能同步看到45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痕迹——这场展览要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一块太空石头,如何成为人类解码宇宙历史的证据?”从神话故事到现代科技,古老的传说与前沿科学在这里碰撞,科学与美学变得触手可及。

从星际碎片到文化奇观:

跨越千年的天文对话

“我们通过展览尝试跨越科学与文化的界限,打破传统认知,”上海天文馆陨石研究室主任杜芝茂提到,展览不仅仅是对陨石这一自然现象的简单呈现,也是试将古老的神话、历史的记载与现代科学相融合的新尝试,呈现一个全新的解读。

展览的设计便是基于这种跨界的思维,分为“天机启卷”、“神兵破界”和“星石有音”三个部分,分别从神话传说、历史记载和现代科学的角度解读陨石的独特魅力。

在展览中,最吸引观众眼球的莫过于全球首套“陨石编磬”和全球首根1:1“纯陨铁金箍棒”。陨石编磬奏响天外之音,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天文体验;而金箍棒的制作则进一步推动了陨石在文化艺术中的深度挖掘。这些创意作品既是陨石物理属性的体现,又是对文化故事的艺术还原,展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如何在此碰撞与交融。

杜芝茂解释道:“陨石本身是宇宙中最古老的物质之一,它们保存了太阳系形成时的原始信息。我们将这些星际碎片与艺术相结合,让它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也让观众通过这些‘天外来物’重新理解科学与文化的关系。”

陨石的科学价值:

探索宇宙的“化石”

陨石是宇宙中的“时光胶囊”,它们不仅是外太空的“旅行者”,更是古老太阳系形成过程中的见证者。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是让观众亲身感受到这些天外来客的科学价值。

“陨石母体的年龄通常超过45亿年,它们长时间漂浮在寒冷的太空中,保存着太阳系初期的秘密。”杜芝茂介绍,这些星际碎片未受地球环境的影响,几乎完好地保留了太阳系的形成信息。通过对陨石中硅酸盐球粒、钙铝包体等矿物的分析,科学家们能深入探索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过程。

上海天文馆为陨石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充分支持。杜芝茂介绍道,五年前,天文馆陨石研究室完成了大规模的设备验收并正式投入使用。“如果你捡到一块陨石,拿到我们的研究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告诉你它的类型与品种。”

陨石研究室拥有从制样到化验分析的完整能力,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分析仪等高精度技术,能够对陨石的微观结构进行深入剖析。这种跨学科的科研方法,将天文学与地学结合,体现了陨石研究中的技术创新和研究深度。

“陨石作为天体化学研究的对象,融合了天文学和地学的方法。”杜芝茂补充道。在展览中,观众不仅能目睹这些珍贵陨石的外形,还能通过天文馆陨石研究室提供的切片与高精度扫描图像,直观地观察到陨石内部的微观世界。

跨界融合与创新教育:

打造多维文化体验

“大器星成”陨石展不仅让观众见证了科学与文化的融合,也为天文科学普及和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

展览期间,上海天文馆设计了陨石挑战赛等一系列线上线下科普教育活动,激发青少年对天文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上海科技馆天文馆展教中心主任李岩松介绍:“陨石微观结构挑战赛特别针对高中生,鼓励他们研究陨石的微观结构。这种互动性强的教育活动,不仅提高了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在策展过程中,上海天文馆将科学研究与公众教育深度融合,旨在通过这种跨界展览让更多人理解陨石背后的科学奥秘。

“通过陨石的展览与研究,我们想让公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天文科学的魅力,更能够理解这些来自太空的物质如何帮助我们解锁太阳系的演化之谜。”在这里,陨石不仅是宇宙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与科技对话的桥梁。杜芝茂强调:“我们通过将科学、历史、文化与艺术结合,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科学的力量。”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蓝悦

拍摄、制作:嘉源、蓝悦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