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来看看,4000年前先民们的酒文化→丨闵行情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7-18 22:22:50

马桥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马桥文化时期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结构?
马桥文化
如何影响了本地区历史发展的方向,
它与现代社会的形成有什么联系?
……
追寻马桥文化的探索步伐依然应该延续。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七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的少年来诵读《追寻马桥文化今天,你将听到的是《饮酒与酒器》。

饮酒与酒

酒是碳水化合物经过发酵作用酿成的,在碳水化合物中,能够直接发酵产生酒精(学名“乙醇”)的,有麦芽糖、葡萄糖、果糖等,所以水果和谷物应当都可作为酿酒原料。酒,有着浓郁的香气和醇美的味道,素有活血行气、提神御寒、消除疲劳之功效。酒,还具有对神经系统刺激和兴奋的作用,能产生愉悦功能和迷幻效果。因此,饮酒成了早期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宴飨活动中饮酒可以促进人与人的交流,营造和谐氛围;宗教仪式中,饮酒又能达到精神的游离直至与自然和神灵相同。

《战国策》等文献中常有仪狄、杜康造酒的传说。仪狄相传为夏代大禹时期的人物;少康就是杜康,我们都很熟悉的曹操有一段诗句,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比战国文献时代更早的时候,商代甲骨文里头,对酒已经有明明白白的记载。甲骨文里头问,就是占卜的时候问说,我们用酒去祭祀祖先,可不可以啊?问神灵,回答说:可以祭祀。就拿来大量的酒去祭祀,这是一条确实的证据。就是说商代确实有酒。

中国传统素有酒文化的传统。考古发现的酒的实物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河南罗山莽张天湖商代墓葬中曾先后三次出土了内含液体的青铜提梁卣,北京大学化学系、北京市轻工食品研究所和河南省食品工业研究所采用湿化学法先后对其中两件提梁卣中的液体进行了成分分析,发现了显著的甲酸乙酯含量,从而确认这些液体是残留酒液,这也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酒液。

由于作为液体,酒的实体很难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新的科学技术为研究早期先民的饮酒习俗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中美合作研究者曾对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陶器上的残留物进行了科学分析,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液相色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稳定同位素分析、Feigl化学点测等方法检测出残留物中含有酒石酸,且残留物的化学成分与现代稻米、米酒、葡萄酒、蜂蜡、葡萄丹宁酸以及一些古代和现代草药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相同,其中还包含有蜂蜜和山楂的化学成分,从而推测这些陶器曾经盛放过以稻米、蜂蜜和水果为原料混合发酵而成的酒饮料。这一发现把中国乃至世界酿酒史提前到了距今约9000年前。其后,研究者也对山东两城镇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多种陶器内残留物采用类似的分析方法,从而推测当时人们饮用的酒是一种包含有稻米、蜂蜜和水果并可能添加了大麦和植物树脂(或药草)等成分之后而形成的混合型发酵饮料。

长江下游地区是最早栽培水稻起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稻作农业的传统。水稻的大量生产,为史前酿酒提供了充分的原料。甚至直到现在,中国许多地方还有保持了这种以稻米为原料,生产米酒的淀粉分解发酵系统的技术。虽然,迄今为止我们尚没有发现过马桥文化酒的实体或直接的证据。但是,从出土与酒器相关的器具来看,马桥文化时期饮酒之风盛行。

马桥文化的酒器有觯、觚等,其器形多与青铜器造型相似,器物的制作主要以轮制为主,器型较为规整。鸭形壶、盉也是具有特色的器形之一,可能也与酒器相关。

觯,因与青铜器觯器形相同而命名。以马桥遗址为例,觯是出土器物最多的酒器,其种类和数量都很多,多为泥质灰陶,少数泥质黑陶。轮制,器形相当规整,器内壁有明显的轮旋琅。常见纹饰有弦纹、云雷纹、之字形折线纹等。云雷纹可细分为菱形云雷纹、斜云雷纹和蝶形云雷纹等,一种云雷纹常饰于一种特定的器形上(图4-17)。

1、2.马桥文化陶觯,马桥遗址出土 3.商代晚期青铜觯,引自《中国青铜器全集·第二卷》
图4-17 觯

“觯”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文献中。《仪礼·乡饮酒礼》曰主人“实觯酬宾”。《礼记·礼器》“尊者举觯,卑者举角。”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曰:“觯,乡饮酒角也”。可见,从东周至东汉时期,古人均将觯视为一种饮酒器。首先将觯与器物对应起来,是在北宋王黻编写的《博古图》中,他大致依据容量,将一种侈口、束颈、鼓腹、带圈足的器物称之为觯,以别于其他器物。

觚是一种长身、侈口,底部和口部皆呈喇叭状的器物。一般说来,其最细在中部,两端粗大,最大横截面在口部,次之为足底。其名是宋人依据文献描述确定的,沿用至今,已经约定俗成。《说文解字》解释觚的功用为:“觚,乡饮酒之爵也。”《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也曾记载:“执觞、觚、杯、豆而不醉,和歌而不哀。”因此,觚被视为礼仪活动中饮酒之用具。马桥文化的觚,一般上部为喇叭口,下部为圈足或平底,多瘦长细腰,矮胖粗腰者比较少见(图4-18)。觚的质地、颜色和制法同觯相似,唯数量比较少。纹饰方面,弦纹最多,云雷纹少见。长江三角洲地区这类器形出现较早,在崧泽文化已经被广泛使用。崧泽遗址曾经发现多件觚,有的为平底,有的附有小方足。良渚文化中依然保持了这种器形,不过开始大量使用漆器制作觚。卞家山遗址曾经出土多件漆器觚,皆平底束腰,高度约26厘米,口径8—11厘米,底5.6—7.8厘米。漆觚内腔似经烧灼并挖通,修整光洁后以木塞将底堵住。器身外部多饰两组螺旋状的突弦纹,其中有一件漆觚的突弦纹内,各用大红线条填以黑漆描绘变形的云雷纹,造型和纹饰风格近似商周时期的青铜觚。同类器形也在两城镇遗址中发现过,经过科学分析,在陶片的残留物中还发现了酒石酸的成分,确证了这类器物曾经作为酒器使用。

1、2.马桥文化陶觚,马桥遗址出土 3.崧泽文化陶觚,崧泽遗址出土 4.良渚文化漆觚,卞家山遗址出土 5.商代早期青铜觚,引自《中国青铜器全集·第一卷》
图4-18 觚

鸭形壶是马桥文化特有的器形,敞口,粗高颈,扁腹,似鸭形,一侧附半环形扁鋬,手制和轮制结合,先分别制作壶腹和壶颈,壶腹手制,内壁留有清晰的手指痕迹,壶颈轮制或轮修,器内和器外都保留了轮旋痕迹(图4-19)。这类器物可能用于斟酒。

图4-19 鸭形壶,马桥遗址出土

马桥文化的陶盉,以钱山漾遗址出土较为完整,平口,管状流,下部为三个大袋足(图4-20)。这类器物一般被认为是用来加热水或流质食物的炊煮器物。根据两城镇遗址袋足陶器的分析,确认其残留物中含有酒石酸的成分,因此,不排除其作为温酒器的可能,据此可知,马桥文化的袋足陶盉大致也具备温酒的功能。

图4-20 袋足盉,钱山漾遗址出土

越来越多的考古学、民族志和历史文献证实,酒在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先民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尤其表现在融合了社会、宗教、经济和政治意义的各种宴饮活动中。马桥文化中发现大量的酒器,反映了在其社会生活中以饮酒为中心的宴饮活动已经非常普遍。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七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的少年来诵读《追寻马桥文化》。筚路蓝缕,以启后学,本书致力于全面收集马桥文化发掘及研究的成果,多视角地展现马桥文化的特点。本书既是向马桥文化命名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的献礼,也希望它能成为未来研究的基石,引起学者们对马桥文化更多关注,共同推进学术的不断发展。

2025年7月起,第二十七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 金裕宸
编辑:汤婧娴

初审:方佳璐

复审:林心怡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