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文章详情

探索医学科创未来!复旦上医科创训练营华山分营暨华山第二届科创营举办

转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2025-07-18 19:29:28

为深入贯彻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及“新医科”建设部署,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于7月10日至17日举办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创训练营华山分营暨第二届华山科创训练营。此次活动精准对接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需求,通过前沿科研与顶尖临床资源融合,为学生们提供成长平台。

7月10日上午,开营仪式于华山医院花园大厅举办。仪式上,上海医学院医学教务处副处长高海峰、华山医院科研处副处长刘威分别致辞,嘉宾们回顾了医学院与医院的发展历程、深入解读了科学家精神、强调了科研伦理与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并勉励营员们勤于思考、珍惜学习机会。华山医院教育处处长叶红英详细介绍了训练营“理论+实验”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及成果汇报安排。会议由教育处副处长熊祖泉主持。

本次训练营邀请了6位专家老师先后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专题报告。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吴劲松老师带领学生们穿越到未来,畅聊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运用与发展前景;华山医院普外科肥胖疝外科中心姚琪远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了新技术驱动下的专科发展路径;复旦大学团委朱逸骏老师化身“挑战杯”通关导师,手把手向同学们传授赛事要点与医科项目经验;复旦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赵星敏老师从0到1拆解创赛全流程,让复杂的创业准备变得清晰易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何珂老师分享的"三力三创"育人实践,为学生们指明了成长路径;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史之峰老师更是用生动案例,演绎了医工交叉创新的无限可能。营员们表示,报告内容兼具前沿性与实用性,让自己对科研创新有了更系统的认知,期待在后续分组研讨中深化学习。

本次科创营采用“导师制+分组实践”的创新培养模式,由五位资深专家老师先后带领营员深入五大核心科室开展科研实践。放射科任彦老师通过AI影像实操、磁共振多模态序列实训等课程,深化了营员对人工智能与分子影像学变革作用的理解;康复医学科王念宏老师带领学员们参与了融合功能评估、虚拟现实训练及动物行为学实验,展示了现代智能康复体系;神经内科程忻老师向同学们系统培训了脑血管病患者抢救的全流程;神经外科陈亮老师聚焦基础临床转化,组织同学们观摩了脑机接口演示、胶质瘤切除术等前沿技术;运动医学华英汇老师围绕损伤修复机制,和同学们一起开展了脑功能评估、动物模型建立及AI数据采集等跨学科实践。科创导师带领营员们通过理论授课、实验操作、临床观摩等多元化形式,使营员们实现了从医学理论到科研实践的跨越式成长。

结营仪式上,叶红英作总结讲话,她向上海医学院和华山医院的大力支持、导师团队的精心准备及相关部门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她寄语全体营员:希望大家能带着在华山医院“主动学习”的精神、收获的知识、技能与感动,在的医学道路上勇往直前、勇攀高峰。叶红英、熊祖泉为参与的学生们颁发结业证书。本次结营仪式由教育处王磊老师主持。

活动尾声,各科室营员汇报了这几天的学习成果:放射科小组成员通过儿童脑肿瘤病例讨论,深刻体会到AI辅助决策如何改变“凭经验诊疗”的传统模式;在康复医学科学习的同学们在跟诊中领悟到,医疗技术必须与“尊重患者尊严”的人文关怀结合才能真正造福病患;参加神经内科实操的营员,意识到临床科研需要的不是完美预备,而是带着“胆大心细”的觉悟去试错破局神经外科小分队观摩脑机接口手术时感慨:"我们在华山神经外科触摸到医学创新的共生脉搏,基础与临床缺一不可运动医学科成员们在科研训练中体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基础研究全思路,严谨的逻辑和缜密的思维是解开医学难题的第一把钥匙。这次科创营不仅让同学们学到了前沿技术,更点燃了投身医学科研的热情,看到医学创新的无限可能。其中,神经内科的研琦同学对导师团队表示感谢:这次科创营为学员提供了深入了解临床与科研工作的宝贵机会。

本次科创营是华山医院响应国家战略、深化医学教育创新的重要实践。展望未来,华山医院将持续构建高水平育人体系,为国家医疗事业培养仁心仁术兼备的创新人才,为建设科技强国、健康中国贡献坚实的“华山力量”。

文丨教育处 承冬、王磊

图片丨 教育处 毋雅楠

审核丨教育处 熊祖泉

喜欢就奖励一个“”和“❤”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