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农民画)作品展览”在中华艺术宫隆重开幕并召开研讨会,来自全国的专家通过交流、研究与推广探讨与实践乡土绘画的概念变化、传播推广和创新路径,为乡土绘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路方向。
创作者多元,概念更新,
从农民画到乡土绘画的“华丽转身”
从农民画到乡土绘画,此次展览的名称变化引发了诸多的关注与讨论,这也成为“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农民画)作品展览”研讨会上首先讨论的话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教授、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尚辉指出,“乡土绘画”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农民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对时代发展的必然回应,标志着一次深刻的“华丽转身”。他强调,传统的“农民画”命名已难以适应现实:随着现代化进程,“农民”身份本身在淡化与转型,许多农民画创作者已成为职业画家或接受过专业艺术训练,而乡土画的创作群体,除了深植乡土的画家,也吸引了大量专业艺术家、院校师生的深度参与,其视野更加开阔,创作中融汇了现当代艺术语言与全球视角。“乡土绘画很显然不再以身份来命名,而是以绘画的主题命名,乡土绘画的概念更为广泛,中外艺术史上有关乡土绘画都很多。”因此,“乡土绘画”这一概念的提出,既保留了农民画的民间基因,又突破了身份标签的局限,将创作主体拓展至更广泛的艺术群体。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创艺委会主任向勇在研讨会上指出,乡土绘画的转型并非简单的名称更替,而是艺术内涵的拓展。“进入新时代,在城乡统筹意义上,强调乡土绘画的乡土性。我们还特别关注乡土绘画的社会影响,比如这次展览许多作品都是集体创作,可见它对于社区的凝聚,带来的归属感,构成了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转化的重要形态。”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艺委会委员,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旭光用面粉与面包、粮食和酒的关系来比喻从农民画到乡土绘画的转变,浓艳色彩、满构图与民俗符号构成的乡土画之所以能形成风格,其中运用了许多现代美术观念或者美术技法。“今天这种新的乡土绘画,实际上承担了一个新的任务,就是把以前的农民画的各种绘画语汇给融合在一起了,去回答我们这个时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形式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回答成功不成功再说,有待历史检验,但作为一次对民族民间形式的汇集,这种尝试是值得肯定的。”
守护传统,拥抱当下,
探索中国当代的乡土绘画之路
本次展览的参展作品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展现出中国乡土绘画创作的蓬勃生机。但与会的专家学者也提醒,乡土绘画的创新发展需平衡传统与当代、专业与民间的关系,既要守护质朴的乡土美学,也要拥抱现代视觉语言,让乡土绘画融入全球艺术话语体系。
上海美术家协会顾问、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张培成说:“在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上海,举办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展览,这是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对上海的关照与认可,也是因为金山农民画在中国农民画的示范性与影响力。”他还谈到去年给金山农民画作者授课,起的题目就是“金山农民画的再出发”。“我不希望看到30年后的金山农民画还是原来的金山农民画,画一棵树时绝不可以只是机械照搬以前金山农民画树的画法,但今天这种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有些人的观念改变了,但有些人还是会觉得农民画应该就是那样的。”他认为,乡土绘画应避免过于模式化和固定化,鼓励农民画家在创作中保持质朴、执着和充满生命力的特点,同时吸收现代艺术元素和技法。
舟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朱国安分享了自己对农民画创作和产业发展的看法。他呼吁农民画作者应关注新时代文艺语境下农民画创作的创新和发展,以及如何在变化中保持地域特色和艺术感染力。“农民日常的生活方式飞速变化,如果没有与时俱进,创作就会出现语言、风格、题材、内容趋同性,使得以前的生活和当下的生活不恰当的脱节与错位。为此,我们正积极通过组织引导,逐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具体的实践条件和解决问题的机制性方案。作者的结构优化,艺术语言的创新和新题材的表现,多角度的给予引导和转化,更大程度上拓展舟山渔民画在新时代文艺语境下的广阔发展和空间。”
西交利物浦大学副教授艾米莉·威廉姆斯分享了20世纪70年代户县农民画国际传播的成功经验。她指出,户县农民画以其生动质朴、易于共鸣的艺术语言,提供了认识中国的新窗口,在法国、英国、美国等地引发热烈反响,说明这种艺术形式如何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有效载体。北京师范大学讲师苏典娜也探讨了户县农民画与西方当代艺术的关系,籍其国际传播经历,希望为农民画或者乡土绘画研究提供跨文化的参照框架。她呼吁学界深入对中国乡土绘画的关注与研究,因为这将为中国的文化外交、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产生积极作用。“从知识生产的角度挖掘背后的故事,了解学习各国的传统艺术、当代艺术、民间艺术作为文化外交的经验,从而彼此认识自己的文化艺术,认识到不同社会的文化面貌和历史脉络的差异性和共同性,而构建一个更为包容多元的艺术家共同体。”
队伍壮大,提高创作,
植根乡土与扶持培训都很重要
走进中华艺术宫的展厅,观众能立刻感受到此次乡土画展参展作品构图饱满、色彩浓重,以及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在此次入选的作品中,由新疆喀什地区文联选送的《婚庆麦西热甫》《春天的麦西热甫》两幅巨幅画作以其强烈的民族民间特色,受到业内外的关注。这是喀什地区首次成功入国家级展览,也是沪喀两地文联加大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支持的重要成果。
近年来,上海发挥本地金山农民画的优势,因地制宜地为喀什地区农民画画家开展课程培训,结合金山农民画风格与喀什地域特色,进一步提升农民画创作者绘画技能,培养一批优秀的农民画人才。作为指导教师的上海金山农民画院专职画师、研究员张斌介绍说今年三月,在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和上海市文联共同举办的文化润疆活动中,也为参加这次乡土绘画展做了规划,特邀麦盖提县刀郎农民画创作团队和疏附县农民画院分别创作两幅长3米的大型主题作品。“在为期三个月的创作周期中,我通过电话会议、微信工作群等多维沟通方式,全程参与指导两县创作团队的主题构思、材料运用等工作。”通过线上指导,两地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创作交流。
在研讨会上,不少嘉宾也谈到了乡土绘画要植根乡土,发挥民族优势,因地制宜,广泛借鉴,从而形成当地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这其中,通过辅导培训、创作加工发现与挖掘更多的创作者,对于乡土绘画的传承与创作非常重要。
例如,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骆献跃介绍了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邀请专业画家辅导当地农民创作,帮助他们在吸收畲族民间丰富艺术养分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构图理念,让这一民间绘画从无到有,还参与了杭州亚运会的长卷绘制,打响了名号。
侗族自治县三江农民画家陈玉秋作为来自基层的美术教师和农民画家,分享了三江农民画的特点和发展经验,以及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从不同层面开展人才梯队的培养,尤其提到农民画文化传承和教育普及方面所做的努力。“我们专注‘育苗工程’,即青少年的美育教育,通过用20多年的探索,编辑本土教材,把农民画引进校园,带到课堂,从娃娃做起,从学校做起,厚实农民画根基,全力做好传帮带,让小画家茁壮成长。”
展览名称:
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农民画)作品展览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员会
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政府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承办单位:
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上海市金山区文化和旅游局
上海市金山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乡土艺术传承创新基地(北京大学)
展览时间:
2025年6月27日-8月24日
开展时间:
2025年6月27日 上午11:00
展览地点: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0米层
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路205号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10:00-18:00(17:00停止进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本文转自:上海文联
文编 | 忻颖
美编 | 音云
摄影 | 蔡晴 张鹏远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