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上海农村产权交易制度改革的关键之年。2024年7月,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在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的指导下完成重组。重组之后,此前,隶属于区级的两家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都被纳入进来;作为上海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农村产权交易分平台,在上海交易集团统一管理下,农村产权交易板块功能进一步凸显。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多项鼓励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的相关政策,各地正积极推动建立和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和农村产权交易统一大市场。上海2009年挂牌成立“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作为全国最早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地区之一,迈出“统一平台、统一市场”的这一步,受到社会关注。
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初步统一以来,产生了哪些变化?透过这些变化,能否看到更深层的价值释放?在“重组”周年之际,一起深入探访→
全文共3526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
作者 | 贾佳
编辑 | 韦静
促进城乡供需匹配的
都市风向标
点击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官网,就能看到诸多交易品种“挂牌项目”正实时更新,除了上海九个涉农区,还有来自全国对口合作地市的农村产权交易信息,跨城乡、跨地域的信息流通,为需求者找对资源提供了便利。
今年以来,截至6月底,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的各类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成交金额为119.46亿元,“150亿元”年度目标已达成近八成。放在全国,这一数额还不算大,但与上海过去相比,2023年,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的交易金额33.96亿元;2024年,交易金额为107亿元,统一交易市场的规模效应初步显现。
交易品类创新,正激发出上海农村资源要素在城乡流动中的交易潜力。自上海统一产权交易市场以来,以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为主的单一交易品种走向多元化。目前,交易品类涉及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经营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农业知识产权交易,农村工程项目、货物和服务采购、招商等8个类别,交易数量和金额呈现不同程度的起势。
“交易品类多元创新的背后,并非简单的交易量上升或金额增加。当资源供给方和需求方都意识到要在更大的平台寻找资源,平台就成为重要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在积极组织招商、招标、招租过程中,参与资源再配置,其目的是让有能力者接手,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乡村项目乃至农业产业提档升级,降本增效。”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董事长张文斌说,促进全市形成统一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是推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上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层一线对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渴望,在统一的市场交易平台中表现出来。近来,奉贤区头桥街道找到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希望为9000多亩蔬菜基地寻找合适的承租人。这些土地长期缺少规模化经营主体,分布过散,种植品种杂乱,难以实现品牌化打造。出租方希望通过合理的农业规划,改变蔬菜设施生产水平偏低的现状,提升区域农业品牌力。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为9000多亩菜地挂牌,很快迎来了意向承租人。
促进乡村资源与城市需求匹配的前提,首先是信息的市场化流通。经过挂牌,集体资产使用权或股权在竞价、竞标中收获较高溢价率,有效弥补了信息不畅和招商运营的短板,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2024年10月,浦东新区周浦镇、祝桥镇和金桥镇先后找到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为各自所属大型商业综合体招商。这些项目中,有的是集镇动拆迁社区的服务配套,有的是镇集体企业出资开发,他们虽然希望尽早与高品质消费业态接轨,但招商能力有限。招租信息在平台挂牌后,平台多次组织市场调研遴选,最终,星巴克、麦当劳、霸王茶姬等一系列轻餐饮入驻,超市、人才公寓等也随之配套。
交易潜力释放,平台有了市场风向标的信号作用,都市特色的城乡供需资源正在流动。2025年3月,宝山区罗店镇金星村通过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签定农村土地流转合同,以每年每亩8000元价格,将1亩农田流转给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宝山罗店中学,用于开展劳动教育;同年,在罗店镇远景村,6亩农田也以较高的价格流转给一家农业科技公司,用于都市认养有机蔬菜种植活动。
让价值发现机制
为上海“说话”
更多人期待上海在都市优势资源环境下,以新一轮的供需匹配促进农业农村转型升级,让作用于市场的价值发现机制,推动都市农业农村的价值显现。
市场价值发现机制“开口说话”了,上海农业种源优势率先显现。“近些年,市农业农村委、市农科院和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等多方联合推动农业种质资源交易‘上海方案’,正是希望以规范的市场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时高效;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优质种质资源价值。”张文斌说。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设施园艺研究所哈密瓜课题组选育的“明珠7号”,就被市场慧眼识珠。好品种抢手,国内多家种业公司参与竞价,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决定组织意向受让方通过网络竞价。最后,国内种业龙头企业寿光先正达在3个小时多达110轮激烈竞价中胜出,以250万元价格达成交易,相对于100万元底价,实现了150%的溢价率。
如果缺少市场化定价机制,再好的种质资源也难以完成真实的价值衡量。对于像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这样,在粮食作物、蔬菜、食用菌等多领域研发,均有以科技创新引领全国的实力派科研机构来说,更迫切希望推动智力资源的市场转化,让“上海智慧”尽早服务全国。
得益于统一市场平台,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的科研团队培育的节水抗旱稻相关技术成果,多次实现跨区域许可转让。杂交籼稻“旱优8200”、籼型杂交稻“旱优540”“旱两优8208”、常规籼稻“沪旱1512”等,分别授予湖北、浙江、广州、安徽某公司为期15年独占实施许可,面向国内多省地市推广。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也有多项技术成果实现跨区域服务。“一种香菇菌丝的转色菌丝菌皮醇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及用途”转让给湖北某公司;“一种灵芝提取物制备技术和灵芝咖啡配方”转让给安徽某公司;“一种香菇液体菌种技术”转让给河南某公司。
将农业种质资源交易为主的知识产权交易,作为一项独立品类进行创新探索,以规范的市场交易机制,来解决科企合作中产权界定不清、利益分配不明、转化流程不畅等一系列难题。这样的“解题”思路,也指向如何在规范交易中,提升国内种业芯片的战略竞争力。2021年10月,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发布国内首份《农业种质资源交易的实施与发展报告》,对关于市场主体、交易机制和风险管控的整套交易模式和规范流程作解读,这是上海努力为全国农村产权交易在知识产权交易细分领域所贡献的“上海方案”。
优化规则体系
赋能上海乡村振兴
目前,北京、天津、成都等不少地市,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作为一项创新的制度性探索,各自分类推进,摸着石头过河。2023年4月,农业农村部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上海列入整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名单。谈及难点,当前全国市场普遍处于初级阶段,要结合农业农村区域发展实际,从无到有地完善交易规则和配套制度,形成交易体系,过程中不乏痛点、堵点和盲区。
上海用一年时间,逐步实现“统一规则制度,统一交易系统,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鉴证,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监督管理”的“六统一”。2024年10月,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为规范流转交易市场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依据。该《意见》指出,要按照“应进必进”“能进则进”的原则,力争实现为农服务的产权价值最大化,并强调要突出公益性。
统一市场的关键,在于如何以“规则”保障权益最大化,并完善与之配套的规范监管机制。这里,“应进必进”,是政策出台的期待和要求,然而,只有当机制和制度真正契合参与者的实际需求,才能激发“能进则进”的参与意愿。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各涉农区响应积极,像闵行、松江、嘉定,截至6月底已分别达到年度指标进度的104.61%、97.00%和95.12%。
项目挂牌并非“一挂了之”,也无一不在招商、招标或招租过程中考验着“服务”,来自项目的资产造血、品牌规划、流程规范、市场联动以及后续金融服务等各类需求,都对高质量服务有更高要求。随着多元化交易品类纳入交易体系,上海更加重视通过规范化建设,提升面向多元交易需求的服务能级。
相比传统的农村熟人社会信息内部流通的局限性,让农业农村资源要素在跨区域、跨领域之间完成高质量的规则交易,这是统一大市场作用下,带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一条通路。
“供需匹配、价值发现、监管防范和数据分析,是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的四大功能,重要的落脚点还在于借助市场,提高乡村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城乡发展研究院教授王常伟说,上海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试点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平台提升能级,更大程度实现资源信息集聚,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解决;二是通过建立必要规则,更加充分维护主体权益,尤其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更加需要防范道德风险;三是通过完善支撑服务,更进一步拓展了交易平台功能与价值。比如,通过专业团队打造,以分析挖掘资源潜在价值,提供交易前后配套支持,这就将单纯的第三方“挂牌”转为合作伙伴关系,在服务农村集体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实现了功能性拓展。
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统一之后,相关部门也在第一时间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与之实现了互联互通。对于有交易需求的集体经济组织,相关资源和信息将被推送至交易平台,在完成一系列线上交易流程后,结果自动返回至“三资”监管平台。面向农村集体经济的底层数据被“打开”,与农村产权交易实时对接。如此,不仅为集体资产参与市场创造了便捷通道,也让监督全程动态可控。随着“应进必进”,在市场化、制度化和数字化的融合中,从根本上遏止反腐风险点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