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虹口欧阳路街道,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传统养老服务面临挑战。街道敏锐捕捉到物业企业“近水楼台”的天然优势,他们常驻社区,熟悉每户老人的生活细节,更能实现“快速响应”。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街道开展“物业跨界养老”的创新实践,不断优化物业服务内容。
走进各小区,门卫室悄然升级为多功能养老服务点。一键叫车、一键求助的智能设备醒目易用。代买菜、代配药、代送物品的暖心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解了燃眉之急。居委社区会客厅和物业办公室里,医疗设备与文娱设施进驻,健康咨询、法律维权服务近在咫尺。小区空地上新添的便捷座椅和小型健身设施,则成为老人们聊天、健身的社交天地。物业还主动为特殊老人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一个防滑扶手、一处高差消除,细微处尽显关怀。
全新搭建的“物业+养老”数字链,让养老服务迈入智能时代。老人佩戴的智能腕表或家中安装的防跌倒雷达、小度智能屏,轻轻一按就能直联物业门岗视频通话。欧阳社区专属小程序整合了生活服务、医疗保健、应急援助等多项功能,后台为3312名老人建立的电子档案,让每一次服务都精准匹配需求。志愿者服务APP则高效连接56名专业助老志愿者,线上响应,线下帮扶,为养老服务注入柔性力量。
欧阳路街道通过精准梳理老人高频需求,制定31项基础养老服务清单,涵盖日常生活、应急援助、医疗保健等六大类。从助浴理发、陪医送药,到检查水电、疏通管道,清单成为物业服务的“行动指南”。物业人员发挥“近邻”优势,提供“每日一敲门”“每日查电闸”等贴心服务,让老人安心,子女放心。
铭盈餐饮“秋枫食府”累计送出助老餐13461次,宁之瑞家政疏通管道、小修小补459次,电动爬楼机服务高龄老人46次……清单服务推出至今,累计惠及老人超19000人次。天宝第二小区、蒋家桥小区的老人只需轻唤口令,即可与物业中心视频通话;邮电新村独居老人享受每日探望;上字裕群小区的高龄老人获得健康检测服务……这些延伸服务,让31项基础清单有了“温度”和“精度”。
如何将养老网络织密?欧阳路街道搭建平台,推动物业企业与长者照护之家、养护院、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深度合作。10家物业企业已在22个小区铺开服务网络。物业公司依托安保、保洁、维修等基础服务,叠加养老增值服务,形成可持续的“服务生态”。2024年以来,仅收费项目就实现营收超35万元,探索出一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融合的可行路径。
“物业+养老”模式在欧阳社区生根发芽,不仅创新了社区养老理念,更盘活了闲置资源,凝聚起多元力量,为辖区老人打造了一张“身边、家边、周边”的安心养老网。
物业人员,这些每天与居民打照面的“老面孔”,如今有了“养老管家”的新身份。他们不再是“修个灯、扫个地”的单一角色,而是成为能精准捕捉张阿姨今天没下楼买菜、李大爷家电闸该查了的贴心人。这份基于日常接触建立的熟悉感,是任何外部服务机构短期内难以替代的优势。31项服务清单像一本清晰的“说明书”,让物业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而智慧平台的加持,则让响应速度从“尽快”变成了“即时”。
这种模式让“养老不离家”的愿望变得触手可及,服务就在门卫室,就在手机里,就在每日相见的老邻居手中。它不仅能解决生活难题,更传递了一种“身边有人、心里有底”的安全感。欧阳路街道的探索证明,破解社区养老困局,用好身边的“物业力量”,或许是一条值得深耕的实在路径。
记者获悉,未来,欧阳路街道将推动“物业+养老”模式覆盖所有小区,拟邀30家社区单位组建服务联盟,依托“银发经济产业链党建联盟”,实现资源互通、双向服务。同时升级服务清单,探索引入AI科技、智能家居等产品,持续优化服务体验。
记者:徐维晨
图片:徐维晨、欧阳路街道
编辑:徐维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