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有豆干吗?马桥先民吃什么→丨闵行情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7-16 22:12:25

马桥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马桥文化时期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结构?
马桥文化
如何影响了本地区历史发展的方向,
它与现代社会的形成有什么联系?……
追寻马桥文化的探索步伐依然应该延续。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七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的少年来诵读《追寻马桥文化。今天,你将听到的是《饭稻羹鱼》(节选)。

饭稻羹鱼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物质条件之一。古人说过“食者,万物之始,人之所本者也”;“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民以食为天,人类生存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解决吃的问题。

中国古代文献中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尚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所谓:“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实际上,早在距今10000多年前,人类已经开始了驯化植物和动物,加强了自然界动植物和生态环境操纵能力的提高,从而摆脱了单纯依赖自然资源生存的状态。

植物考古学是研究早期农业起源的重要手段。考古发掘中,通过细致的水洗、浮选等方式,可以获得许多植物遗存,这些被称为植物大遗存,其中种子和果实的种类约占遗存种类总数的95%。对遗址出土种子、果实的鉴定可以通过遗存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机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外部形态包括形状、大小、颜色与光泽、附属物、表面特征和种皮特化结构,内部结构主要是观察种皮、胚和胚乳。同时,通过观察细部特征,还可以辨别出一些特点物种野生和栽培的形态差异,为探讨农业起源提供重要线索。

长江下游地区被认为是水稻起源地之一。早在距今10000—8000年的上山遗址出土含有大量以水稻颖壳为掺和料而制作的陶器,经过植物考古学家从颖壳形态观察、小穗轴特征分析和植物硅酸体分析等,确认它们已经是原始的栽培稻。

到了距今6000年以后,长江下游地区水稻种植已经非常普遍。苏州地区的草鞋山遗址、绰墩遗址等处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水稻田,这些水稻田面积较小,从几平方米到十几平方米不等,周边有水沟、水塘及水路等水利配套设施。江苏苏州澄湖遗址发现过崧泽文化的水稻田,其面积从10平方米左右增加到约50—60平方米,而且排灌系统较马家浜文化更进一步。良渚文化的水田遗迹发现于浙江临平茅山遗址,其分布范围呈——东西向不规则的狭长条形,东西最长近700米、南北宽约50—80米,面积70—80亩。稻田遗迹由河沟、道路(田埂)和灌溉水渠组成。茅山遗址发掘的大型水稻田,是目前国内发现结构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稻田遗址。

马桥文化虽然没有发现水田遗迹,但是通过植物考古学的研究也发现了与水稻相关的遗存。钱山漾遗址曾经进行过植物考古学研究,经过水洗,在属于马桥文化的灰坑H53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遗存,它也是该遗址中发现数量最多的植物遗存,共发现8400粒(图4-13)。这些稻谷遗存大部分以稻米的形式存在,稻谷数量很少,米粒形态完整。对H53出土稻米形态特征参数测量结果显示,稻米长5.64毫米、宽2.93毫米、厚2.24毫米,长宽比为1.92,与野生稻粒型明显不同,属于栽培稻(Oryza sativa)。一般情况,籼稻米瘦长,长宽比在2—3(高的可达3以上),多数在2以上;粳稻米短圆,长宽比在1.6—2.3之间,多数在2以下。从长宽比看,遗址中出土的稻米粒型更接近于现代栽培稻中的粳亚种。

图4-13 钱山漾遗址H53出土稻米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七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的少年来诵读《追寻马桥文化》。筚路蓝缕,以启后学,本书致力于全面收集马桥文化发掘及研究的成果,多视角地展现马桥文化的特点。本书既是向马桥文化命名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的献礼,也希望它能成为未来研究的基石,引起学者们对马桥文化更多关注,共同推进学术的不断发展。

2025年7月起,第二十七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 顾佳悦
编辑:汤婧娴

初审:方佳璐

复审:林心怡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