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大咖说|倪闽景:我们正处在教育根本性变革的分水岭上

转自:第一教育 2025-07-16 16:53:36

去年10月,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约翰·霍普菲尔德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杰弗里·辛顿,以表彰他们“为推动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机器学习作出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化学奖的一半则被授予了David Baker,以表彰他拓展了人工智能在实际应用中创造新型蛋白质的广泛潜力。

诺贝尔奖对AI的认可,不仅标志着其在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深刻揭示了AI对科学研究方式的革新,并为未来教育敲响了警钟。

“表面上看,今天的教育与十几年前似乎变化不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家长、教师和学生对教育的认知与期待,已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6月29日,2025上海教育装备博览会“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主题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带来题为“人工智能在学校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的分享。

(以下为倪闽景分享原文,“第一教育”经授权发布,内容略作删改。)

过去,教育的逻辑建立在资源稀缺、职业变化缓慢的基础上。因此,教育体系的核心策略是通过层层选拔考试,筛选出优胜者,然后把有限的资源交给他,让他去模仿,去创造。

然而,未来的世界将截然不同。数字空间预计将承载50%的工作形态,平时的工作可能变得如同“玩游戏”般互动与沉浸。这促使我们反思:或许孩子玩游戏本身并非问题,而是我们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已落后于现实。

展望未来,我们该赋予孩子何种“教育”以应对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

“哦,人工智能就在这儿”

直观感受激发学生探索欲

人工智能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但是,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校园,鲜活的人工智能环境就显得比较少了。我们常说未来已来,那么,让孩子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就能真切地接触、感受到人工智能,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校园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资源。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们每天看到安保机器人巡逻、户外有扫地机器人工作、食堂有辅助分餐的设备……这些不是冷冰冰的概念,而是他们身边活生生的例子,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明白:哦,人工智能就在这儿,它挺有用的。这种直观感受,比课堂上讲解多少遍都深刻。更重要的是,这种校园环境能真正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当然,要把这些智能设备用好,真正发挥育人作用,离不开背后的数据处理和应用能力。目前,这恰恰是我们不少学校需要加强的地方。相关的教育装备,也应该能在这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校园引入智能工具不是为了炫技,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希望它们能分担一部分重复性、事务性的工作,把人力“省”出来、“腾”出来,让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与学生的深入交流上。教育最珍贵的,还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理解和共同成长。人工智能赋能的校园环境,应该服务于这个目标。

人工智能让学校教育

获得了新的打开方式

当前我最担忧的是,人工智能普及后可能陷入误区——让孩子刷更多的题。例如家长用AI快速生成习题,学生被迫完成海量作业,这种应用方式背离了教育本质。人工智能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替代传统教学,而在于打开传统教育无法触及的新领域。

人工智能的引入,正在重塑学校教育的两个问题——“学什么”与“如何评”。

首先,人工智能极大地拓展了“学什么”的边界,学生不再被束缚于有限的几门学科,可以根据兴趣探索任何知识,AI都能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更重要的是,智能化的校园环境为每个孩子铺设了个性化的、随时随地可学的学习通道。

其次,人工智能带来了“如何评”的革命性变革。我们期望学生掌握的是持续实践能力,却试图用一次考试来衡量,人工智能提供了更优的解决方案。例如,学生在平时每一次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智能系统就能实时记录操作细节、分析结果、即时反馈评价数据。这种持续的过程性记录,不仅替代了僵化的考核,还生成了宝贵的能力数据,为精准分析学习进展、识别薄弱环节、推送强化训练提供了基础。

不懂程序者也可编程,不通音律者也能作曲,这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一个特点。未来那些能由机器代劳的、重复性的类似于“刷题”一样的工作毫无意义。所以,在人工智能的教学层面上,关键不是要让孩子学得更多,而是要让孩子学得更多元。

有的孩子痴迷于恐龙,有的孩子沉醉于昆虫……这些独特的热情、与众不同的想法,完全可能在孩子高中阶段就孕育出重大的发现!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目标不应仅仅是“学得更快”,更要追求“学得更快乐”。这预示着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因材施教”将不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

以前我们每个孩子都培养成一样的人。当因材施教成为教育的目的,我们的出发点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让他们发现自己骄傲的地方、自己热爱的领域,这正是我们教育者的使命。

与人工智能对话

开发校园人工智能课程

大家都意识到AI教育的重要性,但具体课程如何设计、需要什么装备,必须思考清楚。像机器人、编程这类“硬核”AI课程,必须配备必要的软、硬件设施。没有这些基础支撑,学生根本无法亲身体验和感知智能应用与数字时代的核心特征,课程就失去了实践意义。

同时,我观察到很多课程把重点放在让学习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的具体步骤上,这其实偏离了核心。孩子们真正需要掌握的,不是这些会快速迭代的技术细节,而是面向所有人的“计算思维”,以及学会如何有效地与人工智能系统“沟通”和协作。这就像学习外语是为了与不同国家的人交流一样,学习与AI“对话”是未来与机器协作的基本素养。尽管这门“语言”的具体内涵和教学方法仍在探索中,但培养这种思维和沟通能力,才是学校人工智能课程的根本目标。

最近我在学用AI写诗时做了个对比:我让AI写一首诗,再让一个不熟悉AI的人用AI写一首,结果天差地别。关键在于“对话”能力,我能快速写出质量不错的诗,是因为我懂得如何与AI有效“对话”。

所以,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路径应是在“用中学”。死磕技术细节没有意义——学半年AI技术,可能三个月后就迭代过时了。当你真正用AI去创作、去解决问题时,自然会变成主动探索者:比如发现AI配音效果不理想,你就会主动去寻找更好的工具或方法。这种在应用中迭代认知、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AI时代的学习逻辑。

人工智能绝不能仅仅被看作是一个工具,它代表着一片“新大陆”,一个无边无际的全新事业!在广阔的数字空间里,想象力是唯一的边界:你可以把太阳设计成方形的,让它散发冷气而非光芒,整个世界都能按照想象去构建。这意味着,未来的孩子将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必须超越过去数十年固化的思维模式。别再认为教学方法可以一成不变,课堂形态可以永恒静止,培养目标可以始终如一——恰恰相反,我们正处在一个教育根本性变革的分水岭上,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投身其中,积极参与,共同塑造。


文字整理:芮德贵

图片由AI生成

编辑:周紫昕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