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由韩天衡艺术传承交流中心主办的“教联体视域下融合场馆资源的校家社协同育人研讨会”在上海嘉定韩天衡美术馆举行,教育管理者、学者、学校、家庭、社区及场馆代表齐聚一堂。
此次研讨会围绕“如何让社会场馆成为育人‘活水’”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与探讨,与会者通过现场观摩馆内展出的学生刻字作品(“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成果),直观感受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成效。
研讨会上,多位嘉宾结合自身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观点。
奉贤区教育学院院长蒋东标表示,韩天衡美术馆在艺术推广及承担学生教育社会责任方面作出贡献,他认为学校教育是主导,教育部门需主动牵头整合社会资源。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系副教授白芸从场馆教育参与育人的视角出发,提出应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场馆教育资源在青少年育人中的作用。
上海市古美学校党总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静分享了在党建引领下开展的“双师双研场馆大思政课”模式,通过场馆与学校共建课程,让更多人在文化浸润中参与育人,探索场馆教育新模式。
青浦教育学院德育教研员卓月琴提出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场馆可开发阶梯式课程包;学校应联动拓宽资源,将场馆资源融入项目化学习,激活教师创造力;家庭则可利用寒暑假开展场馆亲子活动,延伸育人链条。
上海市终身教育研究会会长王伯军强调“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协同”的重要性,指出人工智能时代更需强化人文素养培育,建议顺应儿童思维特点,让场馆教育更贴近学生成长需求。
嘉定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许敏杰表示:“嘉定将持续推动教联体建设,充分挖掘利用社会场馆资源,打破育人困局,最终构建起‘美术馆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家庭成为持续生长的课堂,社会成为立体多维的育人空间’的新格局。”
此次研讨会是上海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从政策蓝图走向基层实践的生动缩影。主办方韩天衡艺术传承交流中心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持续深耕“篆刻进校园”等特色项目,进一步联动学校、家庭与社区,让场馆资源更深度地融入“教联体”生态,为构建“没有围墙的学校”贡献更多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