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绿色青浦 > 文章详情

跨越3000公里的口琴情缘,上海青浦援青教师阚延俊的高原教育乐章

转自:绿色青浦 2025-07-16 08:05:28

在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青海高原,一位来自上海青浦的音乐教师用口琴奏响了民族团结的旋律。三年前,阚延俊带着青浦教育人的使命,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这片土地上,用音乐架起沪青两地的桥梁,让口琴成为连接草原与城市的文化符号。

2022年7月,阚延俊告别家乡,从上海青浦来到青海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这所上海援建的学校,成为了他的新舞台。初到高原,高寒缺氧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是他面临的第一道难关,但他没有退缩。阚延俊发现,这里对音乐教师的需求极为迫切,很多学校的音乐课甚至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而且当地音乐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学生接触乐器的机会也较少。为了让孩子们能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阚延俊迅速调整状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他以口琴为切入点,从零开始打造特色音乐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制定分层教学计划,编写了适合本地学生的口琴校本教材,内容涵盖基础乐理知识、口琴演奏技巧、经典曲目赏析等。从简单的单音练习到复杂的和弦演奏,从儿歌到经典音乐作品,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口琴演奏技能,培养音乐素养。他精心备课,把上海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到课堂上,让从未接触过系统音乐知识的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三年来,阚延俊不仅传授音乐知识,更注重孩子们心灵的滋养。他组织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让性格内向的孩子在音乐中找到自信;他利用课余时间,为对音乐有兴趣的孩子进行单独辅导,激发他们的潜力。在他的努力下,学校的音乐氛围日益浓厚,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也被点燃。

在阚延俊的帮助下,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音乐教育取得了较大进步。作为校学生处活动负责人,他主动架构并实施了《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第二课堂课程建设方案》,学校成功开设了口琴、合唱、电子琴、书法、篮球、足球、国画等基础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他所指导的学生在各类音乐比赛中崭露头角,有的学生还凭借音乐特长,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

作为果洛州音乐兼职教研员,他还积极参与培训当地音乐教师,提升了当地音乐教学的整体水平。2023年10月,阚延俊随青浦区教育高层次人才讲学团赴班玛县开展专题讲座,现场演示口琴与健康、口琴与民族音乐的融合教学,培训教师30余人。

此外,他还积极策划并参与青海省内外的音乐教研活动,三年来策划组织了多场跨地域学科教研活动,如聚焦育人方式变革,打造高质量美育课堂暨“沪青”新初高中联动艺术课堂教学主题研修活动、情境融乐探新径,笃行致远育英才暨“沪青”初高中联动课堂教学主题研修活动、传承国粹艺术,绽放课堂精彩暨果洛州“三校联盟”联动音乐课堂教学主题研修活动;与当地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当地音乐教师教学水平的共同提升,也为区域音乐教育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阚延俊还成功申报了青海省“组团式”支援帮扶教师教育教学课题成果培育重点1号课题,通过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带领团队总结出音乐特色教学的有效模式和策略,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教学案例集等。通过成果推广,进一步扩大了音乐特色教学的影响力,推动了当地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的创新发展。

三年里,他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也看到了这片土地对教育的渴望。当孩子们用口琴吹出《我和我的祖国》时,他看到了民族团结的种子正在绽放。青浦与果洛的教育情缘,仍在这支小小的口琴中持续奏响新的乐章。阚延俊的故事,是青浦教育援青的一个缩影。接下来,青浦一批又一批的援青教师,将跨越千山万水,在高原上默默耕耘,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教育的初心和使命,让青浦与果洛的教育情谊,在岁月中愈发深厚。

记者:李艳丽(首席)

编辑:朱人杰、杨乐迪(实习)

责任编辑:胡军军

终审:张全权(首席)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