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以“携手创变,绿色未来”为主题的AFS STEM国际学术营中国营—上海站在静安区教育合作交流中心启幕。这场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静安区教育合作交流中心共同承办的活动,汇聚了13个国家的37名优秀高中生与上海静安区8所学校的37名学生,开展为期7天的STEM学术交流及跨文化学习。
来自市北中学的濮显镔,与阿塞拜疆少年Adnan,便是其中一对因活动结缘的伙伴,七天“家庭日”的朝夕相处,让他们在差异与共鸣中,收获了一段特别的跨文化记忆。
日常生活的习惯碰撞与接纳
每天看上海人家收晾衣服
上周五晚上,初到濮显镔家时,Adnan对语言沟通有些顾虑,“和帮了自己很多忙却语言不通的人相处,一开始确实有点奇妙。”
但在濮显镔的翻译助力下,他很快适应,“现在感觉很温暖,也被包容着。”
生活习惯的差异成了有趣的注脚。濮显镔发现:“我晚上洗澡,他早上洗澡。之前听说过很多外国人是早上洗澡的,这次是第一次亲眼见到。”
餐桌上的差异同样明显,Adnan告诉记者:“我们家经常吃面包,但他们不吃,家里常吃包子和米饭。”但这些差异并未阻碍相处——祖父母会主动递上叉子,他却坚持用筷子,几天下来已能熟练夹起食物,还收到了不少称赞。
阳台连着的两间房,成了观察日常的窗口,他每天看着家人收晾衣服,默默记下这份属于上海家庭的烟火气。
城市漫游中的双向发现
最喜欢聊地铁话题
一周里,濮显镔带着Adnan打卡了上海中心、古猗园、南京路等地标,他直言:“这些都是上海的封面,是有代表性的经典旅游胜地,当然我也喜欢。”
Adnan则更享受同行的氛围,濮显镔观察到“他喜欢和大家一起玩,去哪里无所谓”,不过外滩或许是个例外,“他最感兴趣的就是外滩。”
聊起地铁时,两人也有不少共同话题。Adnan兴奋地分享:“我妈妈在巴库地铁工作,我们经常坐地铁出行,我跟他讲了很多家乡地铁的线路和结构。”而上海地铁的规模让他惊叹:“每天有大约1000万人次的客流量,差不多相当于我们国家的人口。”
这里的食物很特别
但我挺喜欢
面对中国特色的猪肚鸡,Adnan展现了十足的勇气:“在阿塞拜疆,吃牛肝、鸡心很常见,所以对尝试类似的东西没什么抵触”,他觉得“这里的食物很特别,虽然奇怪但挺喜欢。”
语言互教是两人每日的乐趣。濮显镔说:“他教我用他的语言打招呼,我教他中文语法。”
Adnan也觉得这段互相学习的经历很有意义,“我没法说出哪句话最特别,但这段时间让我明白,视角很重要,从过着完全不同生活的人的角度看事物,特别有启发。”
一周时光里,Adnan用阿塞拜疆货币给中国伙伴当“纪念品”,两人关于“beauty standards和其他传统”的聊天,仍在继续……这场因学术营结缘的夏日相处,让两个少年在差异中看见共性,在日常里触摸文化。
这,也恰是此次国际营上海站“携手创变,绿色未来”主题最生动的青春诠释。
记者:彭旭卉
图片:肖鸣亮、部分由采访者提供
视频:任超
编辑:陈攻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