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无线电博物馆共设“无线印象”“历史光影”“岁月留声”“无线致远”4个展区及1个多功能区,陈列了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收发电报机等10余个品种3300多件展品。展品主要由沪上知名无线电收藏家张明律先生捐赠。
当天的探寻之旅在一段颇有历史感的宣传片中开启。电报发明改变了世界,开启了用电作为信息载体的时代。中国最早的“无线电报”一词出现在1897年5月2日的《时务报》上。上海无线电博物馆展示的放大版本时文译文图将学员们拉回电波时代。从“无线印象”展区行至多功能厅,学员们一路聆听一路观摩,不仅了解了无线电的发展史,隔着展示柜与各式各样的“老古董”面对面,还可在游戏互动中解锁“摩斯密码之谜”。令学员余姝荟印象深刻的藏品是上市于上世纪20年代的AK10C板式收音机。这款收音机在当时的售价为85美元。藏品相关介绍显示,1921年,一辆福特汽车的价格也不过260美元。“虽然收音机离我们很遥远,但是看到真品还是很震惊。”余姝荟说。
除了观摩各类藏品,一座戴耳机的半身雕像引起了学员们的注意。透过讲解员的讲述,大家了解到,这座雕像正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的原型——李白烈士。解放战争时期,从事地下情报传递工作的他在被敌方重重包围之际,冒着生命危险向党中央发出了最后一份情报。“无线电从科学发明变为生活必需品,又从生活必需品变成历史记忆。”学员们感慨,电波声声,永不消散。
探寻接近尾声,学员们纷纷借助着VR、模拟电报机、电路积木和触屏墙,在科技与历史的碰撞互动中,解锁有关无线电的知识。来自松江七中的学生朱梓菱说:“这次研学不仅让我见识到了以前没有见过的无线电设备,也感受到了科技的迅速发展。”
据悉,由松江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的学生服务平台“松茸成长营”后续还将推出多场公益研学活动。加入该营的小记者享有专属展示平台,各研学活动均开设投稿通道,优秀研学采风作品将在“松茸成长营”平台刊发展示。与此同时,入营学员也可带着研学所见所闻,参与第二届“松江少年说——我的家乡我来说”学生演讲活动。
记者:王梅 实习生:李睿妍
编辑:沈莉娜 桂可欣
审核:周样波 李于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