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公室长时间坐着、
坐在旅游大巴里、
甚至在家里炒菜做饭时,
都有可能患上热射病。
“热得要命”真不是开玩笑!
热射病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并超过40℃的严重急性热致疾病,进而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出现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状,还会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简单来说,就是人体的 “散热系统” 失灵,体内热量不断积聚,像被 “蒸熟” 了一样,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
AI制图
热射病分为经典型和劳力型:
经典型热射病:多发于老年人、婴儿或慢性病患者。这类人群因身体机能下降,调节体温能力减弱,在高温环境中易发生热射病。
运动型热射病:常见于在高温环境下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的人群,主要原因是体内产热过多且散热不足。
中暑是一个“从轻到重” 的连续过程,热射病是其最严重的终点。
根据中暑症状轻重,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个阶段。重症中暑则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射病是重症中暑的最严重类型,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昏迷、抽搐等的急性致命性疾病。热射病的死亡率较高,未经治疗时死亡率可达50%以上。
专家分析指出,室内若相对湿度偏高且空气不流通,会导致人体在体温升高的同时,汗液难以正常排出,进而造成体内热量积聚。在一些狭小、封闭的房间,或者窗户长时间紧闭的室内,新鲜空气无法进入,使得空气变得闷热污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副主任贺明轶提醒,部分老年人因节俭或行动不便,夏季不愿使用空调或风扇,长期处于闷热封闭的室内,极易发生热射病,家人需关注并重视。
① 体温升高:体温通常超过40摄氏度,有时甚至更高。
② 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晕眩、意识模糊、抽搐或昏迷。
③ 皮肤症状:皮肤干燥、发红或发热。在某些情况下,皮肤可能因汗腺功能异常出现湿润现象。
④ 呼吸急促:呼吸加快,可能出现呼吸困难。
⑤ 其他症状:心跳加快或不规律,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或腹痛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体力衰竭或休克。
第一步:移至阴凉处
迅速将中暑患者搬移到阴凉通风处,平卧。同时,解开其衣扣,松开或脱去衣物。
第二步:物理降温
用湿毛巾擦拭中暑患者的面部和全身,尤其是分布有大血管的部位,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还可以加置冰袋。此后,将患者安置在空调房间内,温度不宜太低,保持23℃左右。
第三步:补充淡盐水
对于中暑初期或轻度中暑者,可少量多次补充淡盐水或含盐的清凉饮料。需注意的是,如果是意识不清的热射病患者,急救过程中不建议给患者喂水补液或者喂食,可能引发窒息危险。
第四步:急救促醒
如果中暑者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位,使其苏醒;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
第五步:重症者转送
重症中暑者应立即送院诊治。搬运时,需使用担架运送,不可让患者步行。同时,运送途中要持续进行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
避免长时间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进行体力劳动,或在高热的环境下进行剧烈体育运动,做好防晒与降温,并及时补水。
尽可能把室温降至26℃~28℃,室内外温差控制在8℃以内。合理使用空调,不能长期开着,最好2小时~3小时关一次,保持室内通风。办公一族不要长期坐着不动,应定时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增强抵抗力。
若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中暑先兆症状,或体温升高(≥38℃)、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情况,需立即停止活动,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降温、补水,如症状无缓解应及时就医。
老人、儿童、孕妇、肥胖者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人群,是热射病高危人群,需格外注意防暑,避免单独在高温环境中活动。
盛夏时节,人体在炎热环境中多项生理系统会发生显著变化,导致营养消耗增加、水分及营养素随出汗流失,且食欲减退还会限制营养吸收,因此,专家建议从多方面补充营养:补充足够蛋白质,可选择鱼、肉、蛋、奶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如西红柿、西瓜等,都含丰富维生素C,谷类、豆类等含较多维生素B;补充水和无机盐,可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如香蕉、哈密瓜、菠菜、土豆等;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等。
编辑:四月
参考文献:
[1]冯婷. 你了解热射病吗?[J]. 家庭生活指南, 2025, 41 (03): 119-120.
[2]王卓灵. 热射病:夏日里的隐形杀手[J]. 科学新生活, 2024, 27 (08): 36-37.
[3]汪贤卫. 在室内也会中暑吗?[J].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17, (04): 43.
部分内容综合整理自央视网、国家应急广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健康上海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