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出梅后的第一周,上海“热力四射”,宝山区区长邓小冬一行再次沿蕰藻浜岸线实地调研,听听百姓意见建议,察看贯通建设进展……
点击观看视频
蕰藻浜作为宝山的“母亲河”,约16.6公里的两岸曾经遍布工业企业、仓库堆场和货运码头。
如今,随着宝山“北转型”进程的加快,以“破墙、延伸、转型”为标志的滨江岸线贯通“三步走”正推动更多岸线还水于民,还江于民。
一条蕰藻浜,正打开两岸N种新图景。
/ 1号湾 /
夏日午后,暑气渐渐消退,来到蕰藻浜庙行科创1号湾岸线步道散步、慢跑的居民多了起来,一旁的智力公园绿地上,树荫下,人们三三两两,或聊天或遛宠。
“现在改造好了嘛,环境也变得非常好,我们经常到这里来健身的,几乎每天都来。”
设计灵感来自“莫比乌斯环”、充满现代感的滨水驿站——“1号湾科创会客厅”更是成为周边居民、园区白领休闲打卡的好去处。一侧的陈伯吹图书角,居民区社工葛佳颖正带领大小居民开展暑期亲子阅读。
“有时间的话就会来这边带小朋友看看书,在河边逛逛,在这里公园也逛逛,还可以坐下来,比较凉快。”
赏景、休憩、品咖啡,在广告行业白领李波眼里,自从企业入驻智力产业园后,这里就成了他们的“身心加油站”。
“我们有很多的品牌客户也会经常到我们公司来,我们都会向他们介绍岸边风景,连我们自己的小伙伴也常来,感觉在这样的环境里更能激发出一些创意和灵感。”
蕰藻浜在宝山辖区横贯东西,像一条飘逸的丝带轻柔地萦绕腰间,先后流经大场、顾村、庙行、杨行、张庙、淞南、吴淞等7个街镇。早年间,蕰藻浜两岸遍布如上钢一厂、上钢五厂等众多工业企业、仓库堆场和货运码头,但一堵堵高墙严重阻隔了滨江岸线与百姓之间的距离。
为了让老百姓“亲近”母亲河,宝山开始破局,通过调整防汛墙高度并加设二级防汛墙的方式,让原本被高墙挡住的岸线,变成24小时开放的滨水公园,老人散步、孩子奔跑、年轻人晨练,烟火气十足。2019年至今,宝山累计完成了荻泾水闸至飞翼码头、庙行科创1号湾等约8.3公里岸线改造,增设4处亲水平台,沿河新建8.3公里步道。
在赋予新生的同时,也留住了记忆,比如曾是上海纺织集团棉花仓库的龙盛活力小镇、曾是上海第三毛纺织厂仓库的智慧湾,老工业区及老码头留下的吊机和水泥墩,没有一拆了之,而是改造成景观桥和瞭望台,工业记忆与现代生活在这里交融,成了网红打卡点。
“现在我们‘北转型’的过程中,把原来的大量的工业的低效用地转化成新的产业用地和新的生活空间,在防汛墙改造中,我们按照新的更高的设计还景于民,还岸于民,还水于民,让老百姓能够更亲水,更近水。”邓小冬说。
/ 水鸟 /
庙行科创1号湾的生态画卷正向蕰藻浜两岸铺陈开来。
蕰藻浜新华造纸厂段、七牧场段等3段的岸线贯通工程已在进行,水闸管理所公用岸段工程也已提上贯通日程。
站在吴淞岸线建设现场,邓小冬和区水务局、区绿容局商讨着岸线的新生。
“我们这个退台实际上也不容易……”
“你这边退台这边造坡,和下面的马路怎么样融成一片呢,还是要造坡吗。”
“如果条件成熟的话,空间更大的话,我们可以把防汛墙隐在造坡的造景的里面……”
“这几棵大树保留下来,抽稀的时候它透光性好一点,总的绿化面积大概在4200平方米,长度要达到260米,弄好后,环境完全改观了,居民就可以走进来了。”
“弄点本地草种,最好是有点野趣的,像芦苇之类……”
说话间,一群水鸟掠过河道,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这个是苍鹭,是苍鹭。”
“上海有三种鹭:白鹭、苍鹭、夜鹭。”
“那个白颜色的就是白鹭了。以前在这种地方很难看到这样的水鸟,现在好像已经有点成规模了。”
“你看那边应该形成滩涂了,长水草的地方,就有小鱼小虾了。”
面朝蕰藻浜与南泗塘河交汇处,水鸟低飞掠过河心,一艘货船穿行而过,两岸正在转型和即将转型的空间,这一切在此刻交织在了一起。邓小冬不禁感慨:蕰藻浜,两岸风景会越来越好。
/ 大吴淞 /
两岸的老厂房、老码头如同蕰藻浜上的鸟儿一般,也迎来“振翅而飞”的时刻。
蕰藻浜作为宝山2035总体规划中“T”形滨江综合功能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岸线贯通基础上,我们更加注重功能的拓展与提升。
半岛1919原为上海第八棉纺织厂,前身为始建于1919年的大中华纱厂和1920年的华丰纱厂,该区域完整保存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各式建筑,是吴淞地区乃至上海民族工业最完整的建筑遗存之一。
目前,宝山区与市国资委共同推动地块转型,打造东方国际半岛1919时尚科技产业园,“科创+文创”双轮驱动,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明年12月底全面竣工交付,将营造高品质、开放共享的滨水活动空间,打造蕰藻浜北岸示范性多元活力街区。
蕰藻浜的蝶变正是宝山“北转型”的一个缩影。
未来,宝山将以大吴淞规划落地为牵引,深化“一带三星”城市设计,以核心岛开发、钢铁公园建设为重点,绘就水绿交织、文商交互的“十里画卷”。
蕰藻浜两岸将串联起科创园区、生态绿地和艺术空间,让这条宝山的“母亲之河”真正成为北上海的“科创之河”,实现从生产码头到生态画卷、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华丽转身,打造城市北部“三江交汇、上海之门”的未来城市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