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喏,又是这些维修的人乱停车,把人行道给堵了!” “开车总有修车的刚需,陈行老镇上店小、人多、车多,谁不想图个方便。” …… 作为老镇上的重要商业路段,陈镇路、陈川路上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违规占道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影响街容街貌,更对市民的日常出行安全造成不小的隐患。 如何在“市容秩序”与“商户经营”间找到平衡点? 堵不如疏,关键是打开心结 宝山区罗泾镇北部村街区 以“多格合一”治理机制为突破口 通过公布商家自治公约 从“监管立规矩、自治强动能”双向发力 探索出一条 “部门严监管、商户真自治”的协同共治路径 网格走访听心声 公约定下“明白账” “新大洲”电动自行车商户的刘老板,是第一个在《电动自行车自治公约》承诺书上签字的商家。“之前店里堆不下新车,摆在门外又怕违规,每个部门的管理要求也不一样,对我们这条路上的商家影响还蛮大的。”刘老板想到之前店面的治理情况说,“所以我们和街区反映,能不能出一份标准统一的管理方法,这样大家遵守起来也心安。” “居民诉求无小事,民生守护不停歇。”罗泾镇第二综合网格在收到商家诉求后,立即启动三级问题处置机制。5月中旬,街区联合公安、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市场监管所等部门,召集陈行老镇单元全体电动自行车商户召开专题议事会。会上,各商户代表结合经营实际提出诉求,各部门在回应诉求的同时,也结合消防安全、经营管理等工作要求,明确了具体标准并落实相关基础工作:公安部门摸清商户经营底数,城管部门梳理执法台账,城运部门明确消防标准。会后,街区整合商户诉求与部门建议,经多轮研讨修订,一份为陈行老镇电动自行车商户“量身定制”的《电动自行车自治公约》正式出炉。公约从“销售流程、维修服务、报废回收、门前三包、消防安全”5个方面制定“三要三不要”准则。 当起街区“主人翁” “被动改”到“主动治” “有了这份公约,做生意心里踏实多了。”刘老板指着门前整齐停放的电动车介绍道。自治公约实施后,陈行老镇电动自行车商户门口的人行通道焕然一新。如今,商户们看到顾客前来修车,会主动引导其停到指定区域;维修工具随用随收,确保门前始终保持足够行人通行的宽度;报废车辆定期处理,电池也严格按照规定存放。商户们从过去的“被管理者”转变为守护街区秩序的“主人翁”,这种“柔性执法+商户自治”的模式,通过签订公约的方式,赢得了管理部门和商户们的一致好评。“过去是执法队员天天盯着,现在商户自觉按照公约进行管理,效果非常好。”综合行政执法中队队员说。 公约不是终点,而是共治的起点。接下来,罗泾镇第二综合网格将继续依托“多格合一”机制,精耕街区“微治理”,塑造市容市貌“好形象”,让“凝聚一批人、解决一类事、善治一张网”成为基层治理常态,真正实现“小事共议、大事共决、吾村共建”的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