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长宁 > 文章详情

101岁!同仁医院为世纪老人成功实施脑动脉取栓术

转自:上海长宁 2025-07-15 10:22:10

日前,上海市同仁医院神经内科卒中团队成功为一位101岁高龄的患者实施了脑动脉取栓手术,刷新了该手术的高龄纪录。

上午时分,同仁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内,101岁的沈爷爷精神很好。在医生的查房过程中,无论是询问身体状况,还是进行身体情况检查,沈爷爷都可以很好地配合。一位101岁的老人,在急性脑梗死后还能恢复到这样的状态,这是沈爷爷的家人没有想到的。

十几天前,沈爷爷在家中突然言语不清、左侧身体动弹不得。家人反应迅速,立即拨打120送至同仁医院。将沈爷爷从救护车担架上抬下的那一刻起,同仁医院急诊神经内科、抢救室、影像科、检验科等多学科团队立即响应,卒中绿色通道瞬间启动,所有环节无缝衔接,争分夺秒为这位世纪老人抢夺“黄金救治窗”。

初步检查后,沈爷爷被确诊为凶险的急性脑梗死(NIHSS评分14分),影像结果显示“元凶”——右侧颈内动脉末端、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正是它阻断了大脑的血流。

面对101岁高龄且危重的沈爷爷,医生的每一步决策都至关重要。

于是,卒中团队首先为沈爷爷进行了rt-PA静脉溶栓治疗,希望能打通堵塞血管。但考虑到堵塞的是关键的大血管主干,药物溶栓可能效果有限。紧接着,团队迅速评估:老人发病前身体底子不错,符合脑动脉取栓术的条件。

卒中团队立刻与家属充分沟通并获得全力支持后,果断决定迎难而上——实施脑动脉取栓术。

然而手术台上的挑战远超医生们的预期——沈爷爷血管内的血栓异常坚韧,常规的单支架配合导管“抽拉”技术,面对这块“硬骨头”竟束手无策。

危急关头,同仁神经介入团队精准研判,果断调整策略,决定采取双支架取栓技术——两枚支架巧妙协同,最终成功将牢牢卡在右侧颈内动脉末端的致命栓子“夹”出体外。

瞬时,患者右侧大脑中动脉的生命之流重新奔涌,术中即刻颅脑CT扫描确认无出血。这场历时一个半小时的生死博弈成功了。

术后,医护团队密切监测患者脑水肿变化,精准调控治疗。在团队的精心守护下,沈爷爷顺利度过危险期,意识逐渐清醒,成功脱离呼吸机,左侧肢体无力症状也明显改善。

同仁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学源提醒,夏季高温易诱发脑卒中,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人体水分流失

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出汗散热,水分大量流失,若未及时补充,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易形成血栓,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

血压波动

高温使血管扩张,血压可能下降。由于夏季空调的广泛使用,导致室内外温差加大,血管反复舒张收缩,易引发血压骤升骤降,增加出血性脑卒中风险。

体温调节负担

高温时身体为散热,会使心脏泵血频率加快,心脏负荷加重,同时脑部供血可能受到影响。

当身体出现预警信号时,可以按照“FAST”口诀进行检查:

对着镜子笑,观察面部(Face),看口角是否对称;

双侧手臂(Arm)平举10秒,检查是否有单侧下垂;

重复短句如“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聆听发音(Speech)是否清晰;

如有任何一项异常,请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明确告知怀疑卒中、患者发病的具体时间,切勿等待观察病情,延误治疗时机(Time)。

“卒中发生后的4.5—6小时是救治的黄金期。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治疗能够最大程度减轻脑部损害。在等待救护车到来时,应注意使患者保持平静,避免情绪激动,禁食、禁水,以防窒息。”刘学源提醒,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时,尽量不要移动患者,以免使其病情加重。如果患者呕吐,应确保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被误吸。不要擅自给患者喂食物、水或药物。及时、高效的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减少病死率、致残率的关键。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稿:赵 立、陈秋璇(实习)

编辑:毕扬静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